周三凌晨,纽约商品交易所主力原油合约收高2.6%,收盘价突破69美元/桶,原油市场一段时间以来的高位调整,似乎将以这次反弹而告终。但谨慎的投资人依然面临着一个难解的问题:在基本面和资金面严重背离的情况下,行情到底能走多高?
人们的谨慎并非全无道理,因为最近的基本面情况持续糟糕。
坏消息一方面来自供给面的宽松。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报告,按5月份的产量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供需过剩40万桶/日,而且,随着油价快速上涨,将继续吸引石油生产国增加产量,无疑将加重供需压力。另一方面,全球原油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持续存在。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商业原油库存为3.577亿桶,处于15年来的高位,需求不足的现状一览无余。
如果说基本面的疲软是"老生常谈",那么更为令人担忧的则是资金面上的微妙变化。
市场上目前的一种主流论调认为,通胀预期已通过投资者心理而体现于商品价格中,三季度通胀预期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将持续减弱。他们的理由是,第一,在经济逐渐回暖时,各国政府将收紧政策。6月13日,八国集团财长会议的公报称,一旦经济确实出现复苏,将制定适当的退出策略。虽然当前局势下由宽松的政策转向紧缩为时尚早,但表达了未来将适时收紧政策的态度。第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商品暴涨暴跌,已令投资者多了一份理智和"免疫力",通胀预期已催生了可观的价格涨幅,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与理性分析后,通胀预期继续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的动力将衰减。
以上第一层次的担忧已经逐渐得到验证。仅以中国为例,近日中国银监会表示要严查信贷资金的流向问题,已经足以表明管理层对流动性干扰正常价格的严重忧虑。况且,中国需求还被视作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力量---巴克莱资本的研究显示,今年1至4月,中国在全球钢铁需求中所占的比率,从去年同期的39%上升至43%;在同需求所占比率则从27%增至38%。
第二层次的担忧,则已经在市场的谨慎气氛中表露无疑。作为市场主力的国际投资基金目前开始获利了结,截至6月16日,纽约原油期货总持仓为1198182手,投机基金净多单为26430手,近期基金净多单出现2万手以上的减少。
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市场短期已经累积了相当的风险。分析人士表示,从第三季度的中期看,过剩产能、需求未旺、库存囤积等因素将压制价格攀升,经济复苏、美元走软、资金推升等因素则可能支撑价格,向下的压力大于上涨,应密切关注商品市场的资金动向与基本面的变化。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仍将共同主导大宗商品价格,今年年内保持震荡市的可能性较大。而从经济复苏后的长期来看,大宗商品价格的趋势是向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