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石油官网称,旗下中油工程公司与Brentex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与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正式签订了一项EPC合同。这一合同总额高达12.02亿美元,其中中油工程公司旗下管道局承担合同额8.4亿美元(约合52.7亿元人民币)。 这份EPC合同标的为尼日利亚AKK天然气管道工程Kaduna—Kano段管道的第三标段(简称“第三标段”),主要工程量包括40英寸管道221公里,1座清管站,1座接收计量站和7座阀室及其附属设施,项目工期为24个月。 AKK天然气管道工程是尼日利亚近期油气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尼日利亚南部气源地与北部用气单位的唯一大动脉。2013年中油工程就开始关注Kaduna—Kano段的所有管道项目,此次得到第三标段是公司自2015年后得到的最大项目。 2015年国际油价暴跌后,包括中石油在内的所有石油公司都大幅降低投资额。此次敲定第三标段,可能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新项目启动。 “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在60美元/桶以上波动,多方已经看高到80美元/桶,甚至是100美元/桶,因此全球石油公司都开始逐步加大上游投资。”一位石油央企总部专家对记者坦言。 2月22日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官员称,尼日利亚目标是2020年石油产量达到300万桶/日,而管道是支撑原油产量增长的重要部分,因此第三标段的建设是必须的。 “此外通过中油工程的建设,尼日利亚石油部和其国家石油公司将进一步了解中石油,让后者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尼日利亚、甚至整个非洲的业务发展。”前述石油央企总部专家说。 中标第三标段 根据中石油官网消息,中油工程下属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与Brentex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将承担 Kaduna—Kano 段管道的设计、采购、施工、运行和培训等工作。 据了解,尼日利亚是全球第12大原油生产国。2015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尼日利亚天然气储量(180万亿立方英尺)和石油储量(371亿桶)分别位居非洲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此外《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指出,尼日利亚也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原油生产商。 此次中标第三标段,让中石油在尼日利亚有一个可靠的基地——石油产业是尼日利亚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是过去中石油旗下所有公司都很少进入这个国家,超过80%的储量由壳牌、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和埃尼公司等西方公司持有。 随着第三标段的建设,中油工程和中石油其它公司将进入尼日利亚,这也正是中石油总部的期待。 此前中石油官网称,尼日利亚官员称尼日尔三角洲陆上采油区单位技术成本在20美元/桶,比北海地区便宜近30美元,这对所有石油公司来说,都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因为这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挑战。”4月3日中国外交部驻拉各斯总领事巢小良表示。 2016年因为地方武装力量的破坏,尼日利亚原油产量仅为每日140万桶,为此2016年11月OPEC达成的减产协议免除了尼日利亚的减产责任;2017年11月OPEC开会决定将减产协议延续到2018年底,要限制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但却没有设定限产具体的数量。 因此,虽然已中标第三标段,但中油工程的员工将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安全工作是第一位的。巢小良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为中资企业在尼发展做好服务。 油企加速“出海” 其实,自2017年底中石油高层就开始计划增加投资,并继续加强三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全产业链合作格局的建立。 前述石油央企专家表示,中石油将紧紧抓住全球油气格局变化和地缘政治调整的战略机遇,以资源和市场互联互通为基础,构建泛亚油气管网,提升一体化水平,推动构建亚洲油气安全共保体系。 在上游领域,中石油在2018年3月斥资11.75亿美元,获得了阿布扎比两个海上油田的权益;此外中石油还将带动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全方位参与阿联酋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在油气技术服务领域,中石油东方物探旗下中油瑞飞公司于2018年3月战胜英国、法国竞争公司,中标了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ERP项目,签署了总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合同。这也是迄今为止东方物探信息化业务签署的海外单体金额最大的项目。 在炼化工程领域,中石化旗下炼化工程于2017年12月拿下了伊朗Abadan炼厂产品升级项目二期设计、采购和施工(EPC)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高达68.85亿元人民币。 据不完全统计,仅过去半年时间内,中国油企拿下的海外项目总额就已超过45亿美元。随着油气行业的复苏、“一带一路”能源油气合作的深化,中国油企势必还将拿下更多大型跨国项目。 “我们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上下游一体化,油气技术服务专业化,因此中石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收益最大化,这是壳牌、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前述石油央企专家坦言。 据他介绍,在过去三年中,那些跨国石油巨头因为没有油气技术服务公司,员工数量也比中石油等少,经营成本相对低一些;但是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中国企业的一体化和专业化将与那些跨国巨头相比就具备了很大的优势,“有事情时,我们自己的人可以随时上马;而那些跨国公司首先需要找相关的油服公司来帮忙。但是经过三年时间的低油价洗礼,很多油服公司都破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