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对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速”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作出明确部署。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补偿和质量保障等问题,无疑是决定升级行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何兼顾特殊群体利益?
“长期以来掣肘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主要原因,说到底还是成本分摊问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说,企业要加大投资改造炼油装置,消费者也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国家此前已明确,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质量升级后的成品油价格。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9月公布的标准,各地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五阶段时,每吨分别加价170元和160元,折合每升油加价不足1角钱。发改委此前已明确,在这一加价标准中,石油企业约承担三成左右的成本提升,其余由消费者承担。
“对于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私家车主来说,以优价购买优质,并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承担相应成本,这是各国普遍原则。”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说,但油品使用者还包括物流、农业、渔业、公共交通等行业,一些行业或特殊群体对成本提升的承受能力较弱。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消费者承受力也不同。
此次油品质量升级“提速”方案,不仅涉及车用汽柴油,还包括普通柴油。普通柴油主要适用于拖拉机、内燃机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机组等压燃式发动机以及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等。
在欧洲、日本等国升级汽柴油国标时,往往会对炼油企业有财政或税收倾斜,因此高标准的油品价格不会增长很多,甚至会更低,从而鼓励民众使用高标准油。
业内人士建议,对特殊行业进行补贴,减轻油价上涨对种粮农民、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等部分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
如何激发炼油企业升级动力?
对已完成升级改造炼厂的调查表明,炼油设备升级改造投入少则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此次方案实施过程中炼油企业成本增加压力较大。
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说,几大国有石油企业中,目前中石油炼油企业升级改造已基本完成,中海油和中化的炼油设施都比较新,也不存在太大问题。但中石化作为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年代较久的老旧设备较多,而且加工原油主要来自进口,压力相对较大。
为保证油品质量升级提速稳步推进,方案对于主要保供企业的油品供应时间和生产能力均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提出,为调动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积极性,中央财政将对炼油企业成品油质量升级改造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对于几大国有企业来说,严格按照时间表推进应该不成问题。”董秀成说,关键是如何建立相应机制,推动地方炼油企业加大改造升级的投入。
记者从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了解到,目前“地炼”产能占全国炼油产能的10%以上。但相当一部分地方炼厂、民营炼厂属于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而不少地炼又是地方利税大户,其经济效益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国炼油产能已出现一定程度过剩。方案明确,以升级改造为契机,促进炼油产业结构优化。专家建议,要将油品质量升级与淘汰过剩产能结合起来,对于装置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应一视同仁给予相应优惠政策。从长远看,还要深化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和油气体制改革,依靠市场的力量,激发企业升级改造、降低成本的动力。
“油品升级长期滞后最大的障碍在于价格问题,目前在技术上并没有难度。”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
如何防范油品质量以次充好?
“如果你的用油工具对油品质量没有太高要求,在市场上存在价格较低的低品质油品时,你愿意为保护环境付出更高价格购买高品质油吗?”这或许是油品质量升级后一些消费者面临的两难抉择。
“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是我国改善环境、惠及民生的战略选择。但面对利益驱动,要确保质量升级的效果,就必须加大监管力度。”祝昉说,在方案出台后,各部委应加快出台相关细则,在油品升级的过程中加强执行,避免让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林伯强建议,质检、工商等部门需要加强监督监管,防止企业以次充好。
如何防范以次充好?方案强调,进一步强化成品油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加强部际协调,大力开展联合监管与执法。加大加油站油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建立完善的成品油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质量监督检查体系,确保炼油企业生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高品质成品油,严厉打击非法生产不合格油品行为。
董秀成说,有需求就会有供应。政府对油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有效监管是推进油品质量升级的重要“屏障”,核心是加强质量标准和监管机制建设,确保油品质量升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