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夹缝中生存的地方炼油企业(国内统称“地炼”)如今随着油价狂跌不止而迎生死存亡,虽然今年年初的油价“两连涨”让一些炼油企业暂时扭亏为盈,但这似乎仅是一幕插曲。 3月12日,中国油价调整窗口期油价未做调整,由于国际油价走势持续低迷,下轮下调可能性很大。目前超一半的油企炼化业务亏损,这对于手握油源的“两桶油”来说可能仅为利润损失增加,而对于地方炼油厂便是“雪上加霜”,如今地炼企业负债率一般都在80%至90%,目前已有一些企业生存困难。 油价狂跌不止与环保压力倒逼油品升级等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当下地炼新挑战,“曾先后经历产能、原料、市场等危机,多年积累的‘斗争’经验让我们山东地炼企业生命力颇为顽强,这道坎我们肯定也能迈过去,”一位山东大型地炼企业前老总对经济观察报笑称。 不过,地炼生死存亡之际也迎来政策重大利好,油气体制改革成为2015年重点,日前发改委已经发布了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的通知,而业内消息人士对经济观察报透露,地炼企业日夜盼望的原油进口权放开也在调研论证中,今年有望再取得实质性突破。那么,多年来依附于“三桶油”的地炼企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局? 油源之痛 没有原油进口权和成品油销售权的地炼企业多年在夹缝中生存,往年山东地炼开工率在40%徘徊。去年下半年至今,开工率飙升至60%以上,80%地炼企业用上了原油当炼油原料,这让身为山东一家年炼油能力300万吨以上的企业总经理刘强(化名)颇为高兴。 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进入下行通道,从每桶110美元的高位一路狂跌至每桶50美元左右,国内油价也跟着曾短暂进入5元时代,而今年开年“两连涨”又回到了6元时代。油价持续下跌致使炼油企业集体亏损。 对此刘强表现得颇为淡然:“以前油价持续上涨,炼油企业赚了钱,现在油价持续走跌,企业亏损也属正常。” 卓创资讯石油分析师高健告诉经济观察报,油价涨跌影响炼油企业业绩是行业大规律所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去年接近60%,而原油从海外进口到中国,需要提前三个月左右预定,赶上油价下跌行情,所以炼厂用三个月前买的油生产成本自然高,亏损也不可避免。 不过刘强一直非常愤懑的是,地炼企业多年来一直“无(原)油可炼”,燃料油占地炼企业原料的70%,由于燃料油质量较“细粮”原油差太多,被称为“粗粮”。 多年来,“三桶油”为中国原油进口的主体,国营进口原油配额占9成左右,仅一成为非国营进口原油配额,据统计,2012-2014年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配额均为2910万吨。于是,在炼油行业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旗下炼油厂一年四季吃“细粮”原油,而山东地炼等企业基本吃“粗粮”燃料油,即使“粗粮”也是燃料油代理商,包括“三桶油”旗下公司,从国外进口后加了利润的“高价粮”。 此前长期持续的状况是,一边是不断下跌的国际原油价格,一边却是国内民营炼油企业仍然无法自主进口原油,无法享受前者带来的利好。这就造成各大地炼厂为了生存通过各种手段弄到更质优价廉的原料的局面,竞争更加激烈残酷。 成本之谜 值得关注的是,多年来,油源大权紧握的“三桶油”炼化板块多半亏损,甚至于年度亏损额度最高共达到上千亿元,而无油源、无销售渠道的地炼企业却在夹缝中生存并不断扩张,如今油价狂跌引发地炼生死存亡之忧,“三桶油”却受影响不太大。可见,“三桶油”与地炼企业各自不同的基因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经济观察报透露,原料成本在炼化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占95%左右,炼化成本一般分三块,上游采购的原料成本、中间生产的制造成本和下游销售的税费等成本。由于每个企业左右炼化成本因素不一,所以,炼化成本至今是一个谜。 不过刘强透露,山东某县一家年产500万吨的炼油企业,由于其属于县国资委控股企业,有办法从中石化手中获得每年20万吨原油的使用指标,但仅靠着占炼油产能1/25的这点指标,公司其全年1000多名员工的工资奖金开支就有保证了,而其他原料来源风险就比较大。 以县城工资水平2000元每月保守计,上述公司每年支付的工资约为2400万元(不包括奖金),而加工每吨原油利润为120元/吨,显然这仅为最低利润。前几年行情强劲时,加工胜利原油最高盈利可达1000元/吨左右。 记者根据金银岛提供的近五年地炼炼油盈亏走势图得知,从2009年至2014年10月份,加工进口燃料油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加工胜利油田的原油几乎都处于盈利状态,2010年之前地炼加工胜利原油盈利较大,而加工进口燃料油亏损幅度也较小,但是2009年燃料油消费税增加至0.8元/升,使得燃料油亏损状况雪上加霜,2012年之后亏损额度多盘旋在500-1000元/吨之间。 利益驱使,山东地方炼厂的原料结构品种较多,主要以原油、进口燃料油、国产燃料油为主。上述业内资深人士称,地炼企业为了多买点原油,有的建厂时便选择毗邻中石化、中石油油田、子公司的位置,并且借着中石化的胜利油田在山东的优势,买一些胜利油田的原油。也有的通过进口原油开燃料油的票的方式,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除了原料成本,制造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并不多,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基本在180元/吨左右,而山东地炼工艺技术上很多都可圈可点,炼油过程中成本还可缩减50元/吨左右。 一位北京某油气设备公司总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由于山东地炼在原料和销售上均受制于人,设备所吃的多为“粗粮”燃料油,技术要求也更高,所以它们是抱成团的,两家离的较近的炼油企业,其技术人员甚至于半个月进行一次技术和经验交流。长期积累经验,如今山东地炼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外地(包括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都非常受欢迎,去了以后都可以独当一面。 但是地炼企业税费等其他成本上的负担,如今也有所加重。刘强告诉经济观察报,随着成品油消费税去年三次上涨,如今一吨成品油约为6000元的售价,其中有2300元是消费税,即某型号油按6元/升销售,除去消费税便是3.7元/升。不过这倒没有给企业带来多大负担,而是把消费税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了。除了消费税,油企还需要交特别收益金、资源税、增值税、城市建设税等。 刘强说,虽然以往以燃料油为主,如今80%地炼企业用上了原油,但是这里边有油价不断下跌因素影响,不然原油进口配额绝大部分在“三桶油”手中,“三桶油”首先考虑的是自家的炼油企业。 变局隐现 发改委于2月16发布的一则通知称进口原油使用权将放开,但是门槛是拥有一套200万吨以上的常减压装置,并符合安全标准和能耗标准等的炼油企业。高健告诉经济观察报,这倒逼未来山东地炼将不断淘汰和兼并重组,直至企业减少到30家以内。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大局已定。 让刘强期待的是,原油进口权何时以何种方式放开,在他看来这比石油国企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的多,这会激活中国的油品市场。在原油进口使用权放开之后,原油进口权放开也越来越近了。 一位地炼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去年下半年至今,山东地炼企业厂区门口经常挂着“欢迎国家发改委某某前来视察调研”的条幅,消息称这是发改委就原油进口权放开事宜到山东来调研的,另一位消息人士称,原油进口权放开今年可能会有实质性突破。 近日国家发改委人士对外表示,发改委经贸司已经在制定关于原油体制改革的方案,适当增加竞争主体是原油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全方位的开放暂时不可能。 高健分析,具体而言,原油进口权放开肯定会对拥有进口配额的主体数量设置上限,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放开。不过这已经是让多年承受“无米之炊”的地炼企业非常兴奋的了。 一位业内油气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原油进口使用权放开对山东地炼影响很大,不过地炼企业更期待原油进口权放开,这意味着它们理论上不再受“三桶油”等石油国企在原料上“卡脖子”,它们将拥有与“三桶油”公平竞争的权利,即使这个权利在落实中会大打折扣。 高健称,接下来,“三桶油”的垄断利益将被缩小,地炼领域将出现两极分化:有实力的大中型民营地炼企业将愈来愈强,而小炼油厂也随之越来越弱,最后或被兼并重组,或破产倒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