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极力增加石油战略储备。中国不应错过加大石油储备的战略机遇。?xml:namespace> 最近,全球唯一的独立海运信息发布机构波罗的海交易所(Baltic Exchange)数据显示,中东至日本海运线油轮的每日收入增至9.7489万美元,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仅仅六个月前,这一海运费还不足2万美元。这反映出日本已在吸引全球石油运输能力上遥遥领先于中国。 虽然近几个月中国购买石油有所增加,今年10月下旬彭博曾报道称,大批巨型油轮源源不断驶向中国港口,数量触及9个月来高点。仅10月18日当天就有80艘平均运能为200万桶原油的巨型油轮驶向中国,而过去两年平均每天向中国运油的油轮数量仅为63艘。但这一增量显然不如日本。 自今年6月24日以来,美WTI原油价格最大跌幅已经达到了47%,现在仍在60美元/桶以下。这是一个半年前很少有人能想象到的价格,出现这个价格得益于美国打压俄罗斯、沙特打压美国页岩油气的特殊阶段。这一价格已远低于全球石油生产约85~90美元的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最低的科威特65美元/桶的价格。 对于这个难得的买入窗口,中国似乎准备不足。 毫无疑问,中国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虽然石油价格在未来5~10年呈下降趋势,其在能源中的重要性也将有所下降,但目前石油仍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血液,经济形态对于石油的依赖度刚性很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石油对外依赖度已与其相仿——中国为60%、欧盟为67%,美国已降到50%以下;但在石油战略储备上差距却很大,石油战略储备日本超过150天、德国为90天、美国为70天,而中国仅15~20天。 而且,中国进口石油时对于波斯湾依赖性较大,占比超过50%。美国的这个比例已下降到10%左右。 随着人口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8亿增加到如今的超过70亿,当今世界各大国、各种族对地球有限资源的争夺空前激烈,已由常规的经济、货币、金融竞争升级到了地缘政治和军事竞争。未来不排除向更大规模地缘政治危机升级。石油届时很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竞争武器,特别是如果波斯湾石油运输中断,将对中国和欧盟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居安思危的中国应当未雨绸缪,乘当下石油价格低廉而人民币价格处于高位的机遇,大规模增加石油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