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今年乌克兰、利比亚等地缘政治风险事件导致原油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不过,横向比较来看,年初至今的油价波动仍是近年来波动最小的一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014年WTI主力合约期货价格最大波幅19%,布伦特主力期货价格最大波幅13%。
石油工业剩余产能的存在使大量建设资金被压占,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对于油气田来说显然有负面影响,自然希望其没有或者越少越好。
不过,剩余产能的存在也不完全是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或正面作用。从生产方考虑,它是应对某些国家出现自然灾害、罢工、动乱,甚至局部战争等意外事件的战略性储备。对已建成的产能来说,这只需要打开或关闭阀门等现有设施,较容易做到。
由于紧临需求迫切的市场,石油进口国没有或仅有少量剩余产能,因而全球剩余产能主要出现在石油输出国,特别是欧佩克国家。
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石油储量和勘探潜力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国一直笼罩在战争、封锁或内乱的阴云下,难以进行正常的石油生产,更谈不上深入的勘探了。
数据显示,伊朗产量在正常增长背景下达到的峰值为1974年的3.025亿吨,而后突然下降,而2008年和2012年产量分别为2.145亿吨和1.749亿吨,依次为峰值的70.9%和57.8%。伊拉克也同样在正常增长背景下达到的产量峰值为1979年的1.686亿吨,而后突然下降,2008年和2012年产量分别为1.193亿吨和1.524亿吨,依次为峰值的70.8%和90.4%。
委内瑞拉的产量峰值为1970年的1.959亿吨,在经历多次内部动荡特别是国有化后,2008年和2012年产量分别为1.656亿吨、1.397亿吨,依次为峰值的84.5%和71.3%。近年受战乱、动荡困扰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不过,这些干扰因素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旦这些国家的发展势头得以恢复,将大大提高其生产能力,欧佩克国家的剩余产能也会大幅增加。如战后的伊拉克,2012年比2003年增产864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9.74%。
还应注意到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大国的情况。在苏联解体前,俄罗斯石油产量在1988年达到峰值5.682亿吨,解体后产量急剧下降至3亿吨左右。本世纪初的油价走高给俄罗斯石油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产量上升到4亿吨,并最终在2012年达到5.262亿吨,与峰值大致相近。俄罗斯亚洲部分勘探开发程度甚低,如果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可获得大幅度持续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