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行业动态
市场资讯
党员天地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国内炼油业将步钢铁行业后尘?
 
2014-07-18    
 

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炼油产能是否过剩的争论时常见诸报端,业内担忧“炼油将会成为下一个钢铁行业”引来广泛关注。炼油产业发展的真实图景究竟如何?我们又该怎样看待炼油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呢?

产能过剩与需求放缓矛盾激化

据中石油经研院统计,近年中国炼油能力逐年较快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国炼油能力达6.27亿吨/年,2013年新增3310万吨产能。受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运行及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全年原油加工量约4.8亿吨,成品油消费增速和行业开工率呈连年下降趋势,分别从2011年的7.6%和86.9%下降到2013年的3.5%和83.2%。成品油出口量从2011年的407万吨升至2013年的997万吨(占全年成品油产量的3.9%),净出口率从0.91%增至3.37%。从这样一组数据来看,炼油产能过剩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最常见的一种解释认为,由近年各地大干快上炼油项目造成的。前些年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成品油需求大幅增长,甚至一度出现严重的柴油供应紧张,多地出现断供局面。受此影响,各地大量上马炼化项目,尤其在“四万亿”等各种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的驱使下,导致炼油产能超常规增长。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进入正常区间,中国成品油市场10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临近尾声,2013年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总体放缓。炼油产能过快增长与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放缓,“一增一减”使成品油供需差呈扩大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石化双雄在内的企业都已放缓炼厂产能建设步伐,以应对中国成品油需求放缓的压力。国内原计划上马的多个项目都较原计划推后投产,考虑到很多项目还只停留在纸上阶段,今后是否会真正投入建设还未可知。

炼油产能过快增长背后的推手

炼油产能过快增长的推手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冲动和企业对市场的争夺,但这不足以造就真正意义上的产能过剩。

产能是与需求相对的概念,所以看待产能过剩也不能笼统地只看产能总量和行业开工率。从生产一侧,也要看总体的生产结构以及厂商的生产效率;从需求端看,还要综合考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以及油品升级等潜在需求,以及长远发展趋势。

炼化行业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是当今国际趋势,这意味着炼油厂商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效率才能具有竞争力。2013年世界2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共有22家,其中中国只有镇海石化和大连石化两家上榜。尽管中国炼油行业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但除少数优秀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资源利用效率、能耗、排放等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二次加工能力方面,世界炼油行业的趋势是向单系列大规模发展,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和焦化装置的规模都比较大,中国的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除少数几家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大部分炼厂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装置构成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能耗较高等问题,先进产能严重不足。此外,从开工率数据来看,包括石化双雄在内的各家国有企业由于资源有保障,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大部分地方炼厂受资源不足、装置配套不足、盈利能力差等因素制约,开工率较低,甚至不足四成。

这些年国内落后产能淘汰预警、国内炼油原料劣质化与油品升级矛盾等种种国家政策的紧逼,与地方的投资冲动相结合,为炼厂改扩建提供了理由,但是高成本的没有被迫停产关闭,小规模的没有被淘汰,低效率的没有去“瘦身”。

截至2013年底,全国100余家地炼合计炼油能力1.15亿吨,局部地区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山东为例,近年来山东地炼存在较强的扩能冲动,导致区域内炼油能力严重过剩,结果是60%以上成品油南下销往华东地区,成品油流向与进口原油和燃料油流向正好相反,加大了运输成本,削弱了竞争力。上述现象说明,中国炼油企业数目众多、规模较小,行业内无序竞争的矛盾较为突出,制约了装置技术效率及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从以上情况看,在分析炼油产能这一问题时,需要看到其背后存在诸多结构不平衡问题:炼油区域分布不合理,炼厂规模、工艺、装置水平不平衡,炼厂经济技术效率不平衡,生产高清洁、高附加值油品的能力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不平衡等。因此,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在于促进先进炼油能力的发展,逐步淘汰低水平的落后产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利用。

从需求方面来说,国家出台了油品升级的政策要求,这是关系到环境改善特别是防治雾霾的重要措施,需求是刚性的,但按照规定要求即将实施的“国四”标准,还有20%左右的炼厂达不到这个指标,如不能技术升级改造,将无法适应新的市场要求,而逐步被淘汰。从需求增长角度来看,成品油主要用于交通燃料,在宏观经济放缓情况下,柴油使用量增幅下降较快,但汽油用量随着汽车保有量上升还会继续增长。

按照目前先进产能的开工率,在国际上并不算低,随着炼油产能投资节奏的放缓以及落后产能淘汰步伐的加快,多余的部分产能将逐步被消化,即便存在一定的剩余炼油产能,但还谈不上过剩危机。

其实,中国炼油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是1994—1996年,当时炼化投资高潮造成炼油能力大规模扩张,而中国城市化和收入水平还没到起飞阶段,对炼油的消化能力有限,这使得1995—1999年间,中国炼油利用能力连续5年没有超过70%。如果能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控制好未来的炼油投资速度和节奏,使其与需求增长相匹配,就不会出现炼油产能过剩危机,也无需为炼油行业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钢铁行业担忧了。

如何避免中国炼油陷入产能过剩困局

从世界范围看,金融危机前的炼油行业黄金时代已然结束,随着原油价格上涨、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绿色成本加大、亚洲和中东大巨型炼油厂的建立,当前世界炼油能力已出现过剩。中国炼油行业从中应该吸取教训,虽不用过分夸大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但要切记防止过快盲目扩张。

在全球产能总体过剩的前提下,通过少量成品油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结构是可以的,但大量出口成品油、利用国外市场来消化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看的是整个产业链,竞争也是整个产业的竞争,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于资源。在国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量进口原油加工,造成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两头都依靠国际市场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不进口原油,而进口别的资源国家加工生产的成品油,代价必然会更大。在这种两难选择下,企业明智的做法是适应油气资源国发展炼油行业及衍生产业链促进本国经济的需求,到产油国合资建设以中国为目标市场的炼油和石化企业,变引进原油为引进成品油和石化产品。

目前,由于部分炼油项目推迟或取消,中国炼油能力迅猛增长的势头有望得到遏制,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推进,资源和市场布局逐步优化,深加工能力正在增长,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所以总体上炼油行业正经历由粗放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当中,如果发展得当,将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速合理放缓,汽车节能技术推广以及替代能源用量增加等影响,成品油消费量增速将逐步回稳,需顺应这一趋势,使之与消费增长同步,调整或延后部分新建项目,及时根据市场饱和度和效益评价来调整项目建设进步。如果不切实际地加快炼油产能建设,必然会加重炼油产能过剩,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加快小型炼油厂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向,各方对此都无太多异议,但对于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及处理方式上,还存在迥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国有企业人士认为,全国炼油产能过剩都是由地方炼厂造成的,只要严格执行淘汰200万吨以下小炼厂的规定,炼油行业就不存在过剩。而大大小小的地方炼厂不但有着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源,它们则认为是大型国有企业垄断着油源,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延缓了升级改造的步伐。

如果严格执行淘汰的标准,会有不少的民营炼厂将被关闭,同时油品升级也将加快地炼被淘汰的步伐。由于地方政府的保护,相关监管部门此前对于淘汰不达标的小炼厂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在炼油产能过剩的压力之下,监管部门似乎准备着手重点整治地方炼厂。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现有产能的潜力,有效消化产能过剩的压力,坚决淘汰技术水平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引导中小型炼油企业转型升级,对于部分小型炼油企业,可鼓励其由生产油品调整为生产化工原料,或转型为下游加工行业,引导地炼企业向深加工、清洁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快行业的整合重组,推动一体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至于被地方炼厂诟病的原油进口资质问题,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原油管理,用好优质地方产能,完善现有的原油贸易体制,合理配置进口原油资源,给予优质的地炼以充足的炼油原料,促进市场竞争,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统筹考虑炼油项目的合理布局,严格执行炼油项目的准入制度,同时要从“饮鸩止渴”式依靠投资驱动增长中抽身出来,更加注重发挥好监管作用。无论是提高行业的技术标准,还是推动油品质量升级,都离不开政府有效的监管,不然就无法实现良好的市场秩序,炼油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油制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 2008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1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