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年等待之后,中俄两国5月21日签署了一份让世界瞩目的“世纪合同”。30年的供应时间,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供应量,4000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的合同总额,被认为不仅是中石油签署的最大金额合同,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签署的最大单笔合同。这份“世纪合同”为何谈了10年之久?此时签署意味着什么?对于中俄两国乃至世界能源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相关产业又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这背后的一连串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十年磨砺一朝渠成
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到,中俄天然气谈判的马拉松是在10年前开始的,而意向更是早在20年前就有了。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1999年,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和中石油达成意向性的天然气出口协议,但后因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飙升,双方未签署合同;2004年10月,普京访华期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中俄天然气10年谈判序幕;2006年3月,俄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石油签订了《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会谈纪要》,约定俄罗斯将从2011年开始分东西两线每年向中国供气680亿立方米,其中西线年供气量约300亿立方米,东线年供气量约380亿立方米;2013年,中俄双方签署备忘录,俄罗斯将从2018年起,30年内每年通过东线管道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合同最终仍然因为价格分歧未能最终敲定。
此次中俄双方合同的签署,可以说是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大势促成的。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俄天然气大单签订,一是在近期的乌克兰问题上,美欧对俄罗斯政治上的对立及经济上的制裁,导致俄罗斯在欧洲的经贸空间日渐受挤,尤其是美欧对俄的制裁,逼着俄罗斯向中国靠拢;与此同时,美国的亚太战略,以及在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的紧张局势,也使中国与俄罗斯有了更多的共同诉求。
二是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也在改变。以前他们主要是向欧洲供气,欧洲是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最大市场——2013年向俄罗斯购买了1600亿立方米天然气。但近年来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发生了改变,俄罗斯能源局已在一份能源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欧洲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重要地位,将逐渐被亚洲市场所取代,尤其是要面向中国。而中国则因雾霾天的影响,改善大气环境需要大量天然气实现煤改气,西气东输主要是满足华东和华南市场,对雾霾天严重的华北东北市场供应不多。这次的东线合同,可大大缓解华北、东北,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用气需求。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指出,近年来,世界能源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俄罗斯传统的能源市场欧洲在萎缩。美国因为页岩气的爆发实现了能源独立,中东、西非等原本向美国出口的气源地释放出的天然气供应量,使得欧洲国家的天然气卖方更为多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俄罗斯的依赖,而近些年来俄欧间关于天然气购销的定价方式、过境费、债务和贷款等问题也冲突不断,尤其是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站到了欧洲的对立面。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令俄罗斯不得不为天然气寻找新的市场,而最明显、潜力最大的能源市场无疑是中国。
林伯强还认为,俄罗斯希望通过此次大单的签订告诉欧美,其不怕制裁,以显示其外交上的强硬姿态。
能源安全更为重要
众多业界专家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此次合同的签署,对于保障国内能源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意义更大。
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的天然气进口渠道包括中亚的管道天然气,以及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合同。目前我国华东和华南主要靠海上LNG运输,西部有西气东输管线,西南则有中缅天然气管道,现在东北地区中俄东线供气合同的签署,我国天然气四大进口通道都已构建好了,天然气进口多元化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而与此同时,为治理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清洁的天然气已成为中国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选择。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9%,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对此,朱和指出,我国有可能在近两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国,且需求量以后还会继续增加。我们不能因为此次大单的签订就以为未来的能源供应有了保障,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做好进口多元化工作。尤其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能源不能光靠进口,还要加大常规天然气以及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立足国内这一点要坚定不移。”朱和说。
林伯强则指出,中国在能源安全问题上最主要的考虑是通过石油进口多元化来分散风险,通常兼顾两方面:一个是能源产地要尽量稳定,二是能源输送要安全。目前,中国传统的中东石油市场仍在动荡,中国原油进口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也是重大安全隐患。而俄罗斯,恰恰是一个好的选择——其本身是一个很稳定的国家,而且中俄陆地毗邻,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保障能源安全。同时,能够建立东西两条稳定的输气管线,获得稳定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风险。
价格纠结已无必要
历史上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最终合同之所以迟迟未得签署,定价机制而非政治因素或是最主要原因。俄方希望能够得到与欧洲相似的定价水平,但对于中国来说,国内市场对于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较低。由此造成的讨价还价,从而使项目最终合同签署时间推迟,其背后更多体现了市场规律。也正因如此,此次合同签署后价格问题成为了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
由于双方没有公布此次合约的价格,一些媒体便按照供气量和合同总价推算出,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的价格约为350美元/千立方米。由于这一价格高于2013年中国从中亚进口的管道气的到岸均价,同时明显低于俄罗斯出口欧洲的价格,于是有人便认为中国占了大便宜,也有人认为中国吃了亏。但事实上,这一推算价格并不靠谱。
根据合同,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累计合同期30年,输气量逐年增长,前5年渐增期气量为年50亿至300亿立方米,之后才会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这样,中国化工报记者算下来的结果,气价要明显高于360美元/千立方米。而据记者了解,实际价格还要考虑通胀、国际油气价格等因素,具体多少是按照一个并未公开的公式计算的。
对于价格问题,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认为,如果合同签的是到站价,那么这一范围是可以接受的。中国东部地区的LNG到岸价要比这个高得多,美国的页岩气倒是便宜,但运到中国来是什么价格就难说了。更重要的是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肆虐,国内对清洁能源需求大增,煤改气在很多地方都非常迫切,急需大量的清洁能源天然气。但我国天然气缺口很大,此次合同的签订将有助于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而且供气要到2018年以后,届时中国天然气需求还会比现在大幅增加,国内气价上涨已是必然。
林伯强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价格问题不必纠结。虽然合同的签订有政治背景,但合同是双方公司的商业行为,现在都是市场价,双方不会有谁白占到便宜。这个单子太大了,价格稍微有一点差异,最后它导致双方利益的天平倾斜度都极高。年供气380亿立方米的量,差一毛钱就是38亿元,因此以前没谈成,也很正常。目前来看,国家关注更多的是能源政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而企业更关心合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现在,两国企业间的合作模式还不成熟,但这可以在今后的合作中通过磨合得到解决。
朱和则表示,虽然价格公式没有公布,但据他了解,中俄双均做出了让步,并在税收方面给予了优惠。但重要的是,天然气价改步伐必须加快。
相关产业机遇凸显
受中俄签30年天然气合同影响,今日沪深两市相关板块出现井喷行情,长春燃气、陕天然气、大通燃气等3股涨停,金鸿能源、深圳燃气、新疆浩源等大幅上涨;主要受益地区京津冀概念板块重拾升势,唐山港、廊坊发展、华夏幸福等涨幅居前;而与之对应的煤炭板块在两市跌幅居首,云煤能源、盘江股份、山煤国际、露天煤业等跌幅较大。
对此,朱和表示,天然气供应增加后,煤炭的用量必然减少,中国众多煤炭产量何处去应成为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考虑的问题。加快开发清洁煤技术,在水源充足等有条件的地区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应该成为今后的方向。
顾宗勤指出,此次合同的签署对于石化行业而言意义不是很大。主要是价格太高,化工生产用不起。不过由于天然气短缺,国内化工行业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气荒,尤其是在冬季用气高峰时,为保民用而对工业生产用气进行限制,许多化工厂被迫停产。中俄天然气协议实施以后,国内天然气供应总量上去了,对于化工工业用气的紧张局面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林伯强则认为,这次大单的签订对相关工业机会很大。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必然需要铺设大规模的油气输送管线,所以那些涉足油气管道设备领域的公司有望成为本次天然气供应协议实施后的最先受益者。同时,天然气产业链中的储运环节企业也值得看好,未来随着天然气进口量的大幅攀升,接收站将大规模兴建,并会直接拉动对天然气储罐需求。另外,配套的泵、阀、仪器仪表、自动控制企业也都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
朱和则强调,面对天然气项目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油气储存、配送、管道及维护、设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机遇期,但是管理也要跟上。我们要吸取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搞好天然气的有效利用,保障国内能源的平稳供应。
背景资料
中俄天然气谈判“马拉松”
1994年中俄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
1999年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和中石油达成意向性的天然气出口协议。俄方开价18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价165美元/千立方米。后因国际能源市场价格飙升,双方未签署合同。
2004年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中俄天然气十年谈判序幕。同时中俄双方开展经济技术研究,从西西伯利亚经新疆阿尔泰每年向中国供气300亿立方米
2006年中俄签署《供气谅解备忘录》。俄罗斯承诺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计划从2011年起的30年内,每年向中方出口68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西线经阿尔泰地区与西气东输管道连接,年供气量约300亿立方米;东线涉及东西伯利亚、远东与萨哈林大陆架等天然气田,年供气量约380亿立方米。
2008年中俄建立副总理级常规天然气谈判机制,俄方开价300美元/千立方米,中方出价200美元/千立方米。
2009年6月中俄元首签署《天然气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10月,两国签署协议规定从2014年或2015年起,俄罗斯每年对华输送700亿立方米天然气。
2011年10月中俄总理第16次会晤,未就天然气价格达成一致,谈判接近破裂。
2012年6月普京访华,中俄油气谈判重启。
2012年12月俄气和中石油证实实施西线项目意向,商定就互惠决策展开对话。
2013年3月习近平访俄,中石油和俄气签署初步共识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