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增长成为当下国内油气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国有石油公司在油气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走到世界前列,助力增储上产,也为油气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驱动力,未来随着AI技术在油气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将成为油气行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词,中国油气产业在世界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加速跑,筑牢中国经济的能源供给之基。 成效:从“跟随”到“领跑” 在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2024年度颁奖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接过2024年度生产与作业国际奖的奖杯,成为该奖项设立4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不久前,为我国化学驱油技术由“跟随”到“领跑”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特聘专家吕建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我国油气行业科技创新的力量在不断增强。大庆油田的长时期高产稳产、塔里木油田的“两新两高”、长庆油田的“磨刀石”上求高产、川渝地区的页岩气、新疆油田的玛湖大发现和吉木萨尔页岩油……我国油气行业科技创新不断实现点的突破和系统性进步,在超深井钻井技术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还有许多技术装备打破了国际垄断,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国有石油公司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活力。中国石油的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石油瞄准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统筹谋划推进“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成立中国石油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调整科学技术委员会职能设置,明晰三级科技管理体系的界面和责任,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激活企业创新能力。 吕建中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持续加快,油气市场已经进入技术主导阶段,并从战略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技术创新转型。“石油公司越来越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动力源和生命线,依靠技术占领未来制高点。更加重视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价值创造驱动、重视协同创新和跨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打造高效、优质、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 再出发:协同发展打造创新生态圈 吕建中说,当前油气行业的科技创新呈现从“油”向“气”、从“常规”向“非常规”、从“陆上”向“海上”、从“浅层浅水”向“深层深水”转变的大趋势,由此促使公司必须打造技术主导的竞争新优势,更加注重与产业链上相关方协同打造创新生态圈。 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杰成率领的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系列驱油剂,研究配套15项主体技术,攻关形成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低浓度中相微乳液驱三代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使得大庆油田化学驱油年产油连续22年超千万吨,油田采收率突破60%,创造了世界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的奇迹,并应用于国内外16个油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国内新增油气主要以深地、深海和非常规油气为主,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勘探开采难度非常大,需要技术上有大的突破,而老油田需要想方设法提高采收率。 油气行业也在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石油在对外披露的三季报中称,公司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保持风光发电、地热、氢能、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业务快速发展。 董秀成说,石油公司在科技创新上各有侧重点,但和之前相比,普遍更注重与新能源行业和数字化转型中其他企业联盟,通过双方优势互补,联合创新,实现油气行业与新能源耦合协同发展。未来油气行业的技术创新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移,从之前围绕油气产业链创新转向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国有石油公司在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和优势企业联合将是未来的大方向。同时,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需要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破除行业之间的‘篱笆墙’,并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发挥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在吕建中看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潮,使油气产业生态呈现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特点新趋势。这意味着油气产业的管理、运营、服务、交易模式都会发生巨大改变。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资源、资本、市场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油气产业发展的“数据为王”时代必将很快到来。在不久的未来,无钻机钻井、海底工厂、纳米机器人、智能油田、“互联网+”等技术,必将把石油工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