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三个主要发展目标,其中,“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被放在首位,其余两个主要目标分别是“结构转型深入推进”和“质量效率稳步提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也是国家能源局连续第二年强调“供应保障能力”,此前在2022年的《指导意见》中,首要目标是“增强供应保障能力”。而在2021年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则是把“能源结构”放在了目标的首位。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分析,我国在2021年经历了煤炭短缺导致的电力供应危机,煤炭价格、电力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因此这两年国家把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强调要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强调进一步夯实化石能源兜底保障基础 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在最近两年的《指导意见》中均被列为首要目标,但具体表述略有差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2022年的《指导意见》中的表述为“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到了2023年则变为“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如何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对此,《指导意见》提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进一步夯实化石能源兜底保障基础。 同一天,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也强调,未来一段时间,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化石能源还需要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指导意见》围绕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一系列量化目标——2023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7.5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源自给率稳中有升。原油稳产增产,天然气较快上产,煤炭产能维持合理水平,电力充足供应,发电装机达到27.9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3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3.1亿千瓦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2022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的既定目标”。今年对于原油产量目标则变为了“稳产增产”。 对于这一目标变化,林伯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原油年产量与油价相关。油价高的时候,原油产量可以上调;油价低的时候,原油产量可以下调。而受高油气价格提振,时隔6年,中国原油年产量在2022年已经实现目标,重回到2亿吨以上。 另外,提高能源系统调节能力,也成为增强我国今年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一大重点。 林伯强认为,这与风电、光伏发电规模逐年扩大有直接关系。风电、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特点,随着这两者在电力系统所占比例的增大,给整个能源系统带来的不稳定性也会加大。因此,提高能源系统调节能力十分重要。 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增加1.6亿千瓦 对于“结构转型深入推进”这一目标,今年《指导意见》仍然没有提出煤炭消费总量或比重的量化目标,而是采用了“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的表述。 另外,《指导意见》提出今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 其中,针对风电、光伏项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要增加1.6亿千瓦左右”这一目标。 而根据4月12日国新办发布会的消息,中国的风电、光伏发电已经连续3年装机超过1亿千瓦。 据林伯强分析,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增长速度比外界预计的快,2023年完成1.6亿千瓦目标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也需要关注能源系统不稳定性风险会随之同步增加的问题。 风电、光伏装机容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两者的发电量是否做到同步上升呢? 对此林伯强解释,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是两回事,两者之间不是等号的关系。不过近年来我国风电、太阳能的装机增长速度与发电效率基本做到了同步上升,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弃风、弃光”等浪费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