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际油价大跌震动全球市场。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油盟国扩大减产谈判失败后,该组织中的两大巨头沙特与俄罗斯随即打响原油“价格战”,由此引发国际油价暴跌,英国布伦特和美国西德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接近30美元一桶。日前,阿联酋宣布跟随沙特增产,将提高4月份原油产量至400万桶/日以上,并加快提高产能至500万桶/日的计划,这将为国际油价带来进一步的冲击。 事实上,此次减产协议谈判飞出“黑天鹅”并非偶然,这与昔日原油霸主OPEC的日渐式微有很大关系。眼下OPEC已是内忧外患,外部美国原油产量的上涨正在改写现行的石油贸易秩序,而内部减产协议下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在加深产油联盟的裂痕。随着OPEC对于市场价格掌控力的削弱,如今的国际原油市场已经显现出了OPEC、俄罗斯和美国三方博弈的新格局。 OPEC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其产油联盟内部的分裂。自2017年1月减产以来,OPEC与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国家形成产油联盟“OPEC+”,并达成了减产协议。在OPEC本身超过3000万桶/日产量的基础上,加上俄罗斯、墨西哥、阿塞拜疆等主要产油国,OPEC+联盟的原油产量突破4000万桶/日,约占世界原油供应的40%左右。多国的聚合效应使得OPEC+牢牢掌握住了国际原油市场话语权,但也带来了“同床异梦”的内部问题。 事实上,OPEC+产油联盟内部对于减产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在2017年开始的这轮减产中,OPEC组织中的财政预算充足的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是减产协议忠实的拥趸者,而包括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等人口众多且预算紧张的成员国则对于大幅的持续减产抱有疑虑。产油联盟中的非OPEC国家领袖俄罗斯在后期也对减产态度暧昧。两方的分歧在于沙特想以限产抬高价格,但俄罗斯等国却希望扩大销量来赚取更大利润。但由于沙特原油产量占OPEC总体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并随着美国开始对伊朗生产商的制裁持续上升,使其在OPEC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加之此前国际油价大幅下行确实为各国带来了经济压力,因此减产协议得以持续。 不过,矛盾始终存在,这从各产油国的实际减产执行率中可见一斑。去年5月,沙特减产执行率达到了历史性的295%,而伊拉克的减产率却为负的65%。此外,在减产的3年时间里,除了油气设施故障带来的非自愿减产,俄罗斯的减产量起起伏伏始终没能达到承诺水平。而去年全年,俄罗斯生产原油5.6亿吨,平均日产原油1125万桶,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虽然表面上看,OPEC+成果国达成了一致的协议,但是从实际执行层面来看,内部存在巨大的分歧。此前卡塔尔“退群”,表明其不赞成沙特对该组织的支配地位,也突显出其内部矛盾的激化。 OPEC面临的另一挑战是美国原油产量的崛起。美国出口的页岩油已经成为了OPEC+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受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功经验的启发,美国把页岩气开发的新技术和经验引入到曾被认为没有商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油资源,这使得美国原油产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美国能源信息署此前发布的美国石油生产短期展望报告显示,到2020年底,美国原油产量将增加至1320万桶/日,其产量明显超过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原油产量。 美国原油产量的持续上升,削弱了OPEC+减产协议对于油价的助推效果。虽然OPEC+目前占据国际原油市场供应的份额仍较大,其联合减产对国际原油市场仍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随着美国页岩油的崛起,OPEC+减产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甚至可以说,OPEC+减产现在已经演变成OPEC+市场份额下降、而美国页岩油抢占市场的一个过程。目前,减产计划下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已使得俄罗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商的地位受到威胁,这也进一步激化了OPEC+成员间的内部矛盾。 目前来看,在集团长期的内耗和各个成员国的分歧中,OPEC+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成员国也因为地区权力斗争和对战略以及目标价格意见分歧而貌合神离。沙特和俄罗斯间的战役已经打响,而随着原油产量和出口的增加,在国际原油市场,美国的存在感也将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超低油价并不可持续,在经过一番博弈之后,俄罗斯和沙特大概率将“停火”达成新的协议。不同的是,国际原油市场已经从原来一家独大,走向“三国杀”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