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94周年前夕,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目的是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的问题。在干部工作中,既要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准用好,又要把那些存在问题或者相形见绌的干部调整下去。长期以来,由于干部管理缺乏制度制约,能上不能下问题一直是干部队伍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与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极不相适应,亟待从制度顶层设计上加以解决。这次党从制度法规层面解决干部能下问题,既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作出的重要规约,更是用人制度改革的破冰,彰显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规律,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更加有效地推进工作。因此,要用辩证思维认真谋划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确看待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特别是能下问题,净化从政生态环境,让权力回归到正确的运行轨道。 从党的宗旨来看,推进干部能下才能敢于担当。党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职务的任免和调动都要服从工作需要。工作需要上的就上,需要下的就下。一个干部的成长,需要经过各种磨练和考验。职务调整特别是往下调整,也是一种考验。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党的事业需要和个人去留进退的问题。“能上”是一种机遇,“能下”要服从安排。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党的意识,时刻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不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工作,时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与党同心同德,永远不忘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要正确对待组织考察和个人进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大局意识、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哪里不足就抓紧补足的劲头,才能真正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干部,才能成为党的事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从思想根源来看,推进干部能下才能破除“官本位”。“官本位”意识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依旧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官本位”的影响,成为“官本位”的俘虏。“一朝入仕,终身为官”,不少人千方百计谋官求职,乐上恐下,对“下”和“出”普遍持抵制态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抛弃“当了官就光宗耀祖,贬了职就有辱门楣”、“官贵民贱、上荣下辱”的陈腐思想和封建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上”与“下”的问题,坚决反对和破除“官本位”理念,破除不犯错误不退位的思想。要让领导干部明确“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公职岗位,而不是终身任职的就业岗位”、“干部的升降去留是常态”等观念,树立“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积极理念。 从社会环境来看,推进干部能下才能传播正能量。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 “不犯错误不下台”的思维定式,群众普遍认为“上去”的都是能人、优者,“下来”的全是庸人、劣者或者犯错误者,给“下”和“出”的干部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乃至一些自愿“下”和“出”的干部也存在畏难情绪。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对干部的“上”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影响和干扰,有关系的干部往往能够得到优先提拔甚至突击提拔。而有的干部整天忙于埋头做事,虽然政绩很好、群众反响不错,但因不太注重也很少有机会和时间与领导沟通,组织和领导对其知之甚少,在干部使用上,却被组织遗忘。久而久之,官场“逆淘汰”现象逐渐产生,这让想干事者心累又心凉,让能干事者流汗又流泪,让本应心无旁骛的改革者忧心忡忡,唯恐让那些作壁上观的看客们看不顺眼,被穿小鞋、使绊子,落个原地不动甚至处处被打压挤压的处境。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要为推进干部能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干部“下”的必然性,引导社会正确对待“下”的干部,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对待干部能下问题,以减少或消除外部环境对干部能下的影响,为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从用人导向来看,推进干部能下才能净化从政生态。党的事业迫切需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干部,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什么人是导向,不用什么人也是导向。选人用人最关键的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对广大干部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让干部不仅能上还要能下,就从根本上打掉了滥竽充数也能坐享安逸的幻想,抽掉了在其位不谋其政也能舒服躺卧的“底板”,给每位领导干部内心里安上了一条激励的鞭子。领导干部修身、为政、干事,不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符合“好干部”标准,不为民殚精竭虑、踏实干事,就有随时被清除出领导干部队伍的危险。把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或能力不够、作风不实的领导干部坚决调整下来,就会产生“倒逼效应”,警示那些庸劣者要么让位、要么干事增能;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让善干事者、能干事者、想干事者顺势而上,让不能干事者、不想干事者、干不好事者顺势而下,净化从政环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从监管教育来看,推进干部能下才能防微杜渐。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既要靠自身努力,还要靠组织培养、教育、监管。成为好干部,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好干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好”不等于现在“好”,现在“好”也不等于将来“好”。随着环境的变化或职务、岗位的调整,一些党员干部,对自己的“第一身份”渐渐模糊、对自己曾发出的誓言渐渐淡忘,面对诱惑“忘乎所以”,面对提醒“不以为然”,以至于在违纪违法、放任不羁中走向堕落。很多干部出问题,是在问题小的时候没有及时警醒,小节不守,最终大节难保。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咬耳朵”、“扯袖子”,提醒他们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政治责任和政治生命线。要通过激励、奖惩、问责等制度的监管,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既要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又要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事靠人为,事在人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员干部应当始终牢记和珍惜自己的“第一身份”,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正确对待能下问题,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做全面小康的引领者、深化改革的担当者、依法治国的践行者,更好地为党旗增辉添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