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总开关”,在这“三观”中世界观最重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其中了。
我们讲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我们党认识客观世界本来面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武器,能否树立起这样的世界观,决定着每个共产党人在遇事、处事时能否有一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管立场的,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管方法的。对共产党人来讲,只有树立起这样的世界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群众立场、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而头脑清醒、保持定力、战无不胜,始终走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上。
一、弄懂社会运动规律,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党人为什么信仰共产主义?这是因为这些人明白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最初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经过私有制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社会。学习和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可能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也是力量源泉。每一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都有一句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革命时期,那么多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在酷刑之下依然坚强不屈,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们坚信人类社会客观运动的结果是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已经和正在证明这一点。远的不说,仅从近现代人类历史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一些发达国家,总的发展走向,都在经历着一个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这背后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看,在曲折的奋斗中,我们党不断地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规定的社会发展的总的方向和阶段性任务修正我们的工作,使我国这几十年来较为自觉地遵循历史客观发展轨迹走到了今天,取得了辉煌成果。在革命初期,由于我们党没有准确把握我国当时的社会性质,由此对任务目标、依靠对象不十分清楚,采取的主要革命形式是城市暴动,结果屡遭挫折。后来,我们根据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逐渐认清社会性质,找到了党在这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依靠对象,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解放战争中,我们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动员起广大农民群众,打了一场人民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进入建设时期,我们首先是搞土改,没收官僚垄断资本,使生产关系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但后来,由于超前搞“一大二公”,使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再加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上层建筑更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反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这种错误,调整生产关系,实行土地承包,放开个体、私营工商业,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使农业社会迅速向工业社会迈进。近年来,过去在农村过早推行而又不得不“下马”的合作经济,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今天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生产关系中的社会主义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自然地发育、成长起来。实践证明,违背了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就会碰壁,符合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一步一步地走,社会主义社会就一定能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共产主义社会迟早会实现。
再从国际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上看: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必然产生社会主义因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发达国家曾实行的凯恩斯主义、“二次分配”等等,其中就包含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还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会逐步消灭阶级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城乡差别,在发达国家这“三大差别”都在缩小,“三大差别”缩小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扩大的过程。
看看我们的国家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重新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著,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规定的社会发展趋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纲领。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任务是不一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武装夺取政权。我们现阶段的目标任务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振兴中华民族。实现这一任务,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市场经济这个阶段。但是国家公务人员的劳动是不能成为商品的,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劳动更不能成为商品,他们成为了商品,权钱交易就成为必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邓小平就曾告诫全党同志,不能让商品原则侵入党内生活,可是现在却被一些同志淡忘了。现在我们尤其要强调这个问题,我们是看着未来(共产主义)干着现在(振兴中华民族),是干着现在(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未来(共产主义)。如果我们只把自己局限于现在,而不能放眼未来,丧失了我们的最高理想,我们就很可能陷入市场经济的沼泽而不能自拔,被利益驱动和交换原则所绊倒。所以,我们必须从头学一学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知道这个时期我们面临的社会基本矛盾怎样,搞明白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弄清楚社会发展的总的方向,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走好当前的路。
二、弄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站稳群众立场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共产党人之所以先进,道理就在这里。
为什么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我们知道,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推动生产力产生、发展的原因,就是人们要生存、要生活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人们就要去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工具、开发利用资源,这样就形成了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位一体的生产力。我们所说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即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世界。只有劳动者——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的利益规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底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得更好。人民群众为实现利益诉求而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了使自己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能享有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就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政治诉求,实现人民群众这些诉求的过程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过程。正是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一个个利益诉求,决定了历史的前进方向。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是由它的人民性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先进的政党都具有这样的鲜明特征:第一,相信群众而不是惧怕群众。先进的政党是在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奋斗中产生出来的,它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它的愿望与人民的诉求是完全一致的,它的一切主张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相信群众是其天然本能。第二,依靠群众而不是包打天下。人民群众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我们党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了解群众诉求、集中群众智慧、依靠群众力量,团结和带领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第三,服务人民而不是恩惠人民。社会财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党的干部是被群众选择、为群众服务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就是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引导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利益。
要站稳群众立场,就必须从世界观上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最基本的原理学懂、搞清楚,否则,即使我们做错了可能还不知道错在哪里。比如,某市在城里挖了一条河,工程结束后,有关部门大力宣传,说这是党和政府给市民搞的一条河。挖这条河的钱是谁的?挖河的人是谁?根本没搞清楚。又比如,常常听到一些县委书记拍着胸脯说,我今年搞了多少GDP。这些GDP都是谁创造的?在他的心里是一笔糊涂账。再比如,不少地方领导经常说,今年政府出了多少钱,干了几大惠民工程。其实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钱,拿出来变成这几大工程,说到底这还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怎么是政府恩惠给人民群众的呢?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一些同志中自觉不自觉地滋长起来,并习以为常,导致我们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还不以为然。所以,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弄清楚什么是人民群众、什么是先进政党、什么是共产党人、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是个什么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立场上站在群众一边。
三、弄懂唯物辩证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仅能使我们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群众立场,还能使我们从中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讲唯物辩证法,首先要做到“唯物”,而不能“唯心”。这些年我们对这个基本原理讲得少了,学习不够,因此唯心主义的东西在一些同志中滋长起来。一个是迷信盛行。比如,有的同志迷信数字,安电话、买汽车、住房子都要挑号。又比如,有的同志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信大仙,搞个算命先生当顾问,干什么事,甚至是工作决策都要算上一卦,等等。搞唯心主义就是在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畏惧困难。有这样世界观的人怎么能尊重群众意愿,带领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去艰苦奋斗呢?又怎么能承担起先锋队的作用,事事走在群众的前头呢?另一个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实事求是,主观臆断。一方面,符合群众愿望、条件成熟了的事情看不到,不能因地制宜,适时决策,丧失机遇。另一方面,不符合群众愿望、条件尚未成熟的事,自己觉得要干就做决策,结果脱离实际,劳民伤财。主观唯心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拦路虎,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讲唯物辩证法,还要“辩证”看问题,而不能“机械”地办事情。不按辩证法办事,忽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使工作蒙受损失。比如,我们讲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有些同志就理解为单纯抓经济,就经济抓经济,而忽视思想、道德领域的工作,带来的是一些地方思想陈旧、观念落后,造成了一些企业不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缺乏诚信意识。又比如,我们搞意识形态工作,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也有在一定程度上就意识形态抓意识形态,即就思想道德抓思想道德、就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的问题。孰不知,存在决定意识,脱离物质生产、经济形态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从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是找不到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的;不联系经济活动、生产关系来抓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能搞成功的。我们的一些号召为什么得不到群众的响应,一些工作为什么上面很热闹,下面很冷清,有的甚至无果而终,问题都出在这里。再比如,在抓社会治理上,也存在片面性的问题。我们党多次提出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不讲法治绝对是不行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只讲法治而缺乏德治,忽视精神的力量,也是万万不能的。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互相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把法律的硬治理、制度化治理与道德的软治理、非制度化治理有机结合起来,社会治理才能更加有效,更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