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突出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并号召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规律与根本特征,为我们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赓续历史文脉、汲取文明智慧,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指明了根本价值遵循和前进方向。 1.赓续历史文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不仅镌刻着一个民族来自何处、去往何方的变迁史,更蕴含着民族何以持存、何以兴盛、何以创新的精神命脉。作为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鲜明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持续创新者,当代中国文化的积极开拓者、践行者。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同我国传承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与广大人民习以成风的行为价值习惯相互契合、融通,既深刻改变了中国,又在中国大地上不断丰富。“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要素、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2.人民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的力量 人民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主体力量,在艰难曲折、艰苦拼搏和新益求新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论是千年的文明赓续,还是近代百年来的艰苦拼搏,都已经深刻证明,中国人向来都把对文化的自觉自立自信当作民族持存与发展的核心要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传承和坚守中华文明,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确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实现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全面认知,强化人民群众对文化生命力、文化感召力与文化影响力的高度认同。 那么,如何准确认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性质与定位?具体来说,第一,人民是积极有为的文化创造者。回首中华民族千年发展史,无论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是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人民是文化发展舞台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回眸党的百年奋斗史,无论是构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始终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引领人民。 第二,人民是历史性与空间性相统一的文化实践者。文化的表达、传承、发展,都需要在人的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之中反映。从文化的历史维度来看,每个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人,都是滋养于中华历史根脉、浸润于传统文化气韵、传承于民族精神禀赋之中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是文化历史基因的“活”的载体,文化自信自强是广大人民对中华文明承继与创造的自豪,也是对中华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从文化的空间维度来看,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仅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海纳百川的包容与接纳;既是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中博采众长、融通生成,又是在培根固本、抱诚守真中不忘初心、守正创新。 第三,人民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最终享有者。文化为人民所创造、在人民的现实实践中生成发展,因此,人民理所当然是文化的享有者、裁量者。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文化建设发展质量的最终标准。近年来,一大批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产品火爆“出圈”、广受好评,“红色旅游热”“考古热”“非遗热”百花齐放,“国风”“国潮”万紫千红,原本安静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民间艺术、绘制在古书典籍里的诗词画卷利用新的科技、新的表达形式再度焕发出逸态横生、浓姿百出的鲜活魅力,人民切实感受到了高质量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生动力量。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关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新特点,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自内心的深度认同和自信。 3.坚定文化自信,汇聚人民力量,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人民的精神面貌是否积极、文化情感是否充盈、文化信念是否坚定是评判文化自信是否深入的关键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将国家、民族与社会的现实追求升华为人民对文化的自信自强。从内到外发挥精神信念与思想意识相联结的文化合力,让人民在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中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自信果敢、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将理想信仰之光、科技创新之魂、富民强国之梦共同汇聚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力。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伟大的中国实践中创立和传播中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承托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又融汇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统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互融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把这种结合深入其生活文化的每一细节,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辉煌。 其次,开放包容,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在中国大地上融通殊方精华。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大原因就在于其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始终以广阔胸怀接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将之融入自身,不断进行消化、融合与创新。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要坚持从中国人民社会交往的现实情况出发,拓展世界眼光,以广袤海纳的胸怀汲取人类文明中的一切有益成果,创造出凝聚中华文化精髓、映照中国人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与世界进步潮流相融合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不断拓宽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交流互鉴的多元渠道,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在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历程中奏响世界文明更加绚烂的华美乐章。 最后,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在赓续传统中创造我们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文明传承千年而不断推陈出新,历经无数时代变革而始终独领风骚,既保存了历史传承的精华,又彰显当代人的价值风貌,体现着千年来中国人民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与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坚持守正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理论之正、制度之正和文化之正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中汲取深厚滋养,开辟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守正创新,还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持以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表达方式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激发人民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主动精神,为创造新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加澎湃昂扬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