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向来是热点话题之一。近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障实体经济有效需求。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信贷放量,在建项目融资需求进一步得到保障,小微企业所获贷款增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大。 保障有效融资需求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来,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准确把握促进经济增长与防控风险的关系,充分利用当前流动性充裕、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 贷款投放明显加快。据初步统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在建项目融资需求进一步得到保障,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金融支持也在加大。7月新增基础设施行业贷款1724亿元,较6月多增469亿元。同时,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变化也趋于平缓。 实际上,今年以来金融业在防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两方面同时发力。5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下降2.1%,低效融资需求受到明显遏制;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1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制造业贷款余额16.7万亿元,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小微企业、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4.2%、7.6%、45.6%,信贷结构持续得到优化。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运行的中心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向本报记者指出,当前政策指向也很清晰,在信贷方面,更注重差异化,有保有压,向小微、“三农”企业倾斜,保障有效融资需求。 创新机制提升服务 如何进一步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是当下需要突破的重点。此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指出,必须更加重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银保监会正从机制入手,加大政策扶持。 推动机制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例如,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鼓励银行利用拨备较为充足的有利条件,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上半年共处置不良贷款约8000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处置1665亿元,腾出更多信贷投放空间。再例如,积极支持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打通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渠道,增强信贷投放能力。6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3.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7%,在表内贷款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资本水平保持稳定。 健全激励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为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监管考核办法,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同时,银保监会督促银行机构综合分析民营企业风险状况,加大对主业突出、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价格,适度降低融资成本。 疏通“最后一公里” 针对下半年的工作形势,近段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银保监会等部门密集发声。专家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微调预调已经开始部署,下半年政策推进重点开始浮出水面。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下半年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继续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等。 银保监会则强调严格按照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年攻坚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稳步推进整治市场乱象,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精准“拆弹”,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表示将加强统筹协调,扎实细致工作,进一步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徐洪才认为,一方面,各市场主体要看到中国经济有韧性,发展回旋余地大,要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有信心;另一方面,在推动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等健康发展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可以细化分解。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把握施策力度和节奏,创造更多市场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