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政策选择,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底色,展现出回应当今时代突出挑战的思想价值 年终之际,国际上密集呈现对中国经济的盘点。各方分析的主流意见,不仅肯定当前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而且从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领会到,下一步中国经济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转型升级,将给世界带来全新机遇。 过去一段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强调,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的1/3来自中国。上述国际机构发布的最新报告,不约而同肯定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积极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5%,比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出31.7个百分点。又如,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正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现代服务业也在加快增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创新能力的崛起,正在刷新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长远态势的看法。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在一篇题为“为什么首席执行官们都应该访问中国”的文章中写道,一家美国硅谷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对思科公司首席执行官查克·罗宾斯说,他本人眼下还没有去中国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在华业务。对此,罗宾斯提出直白的看法——这位首席执行官肯定会后悔。罗宾斯的断言,很大程度上同中国正不断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有关。“中国汽车初创企业争相赶超特斯拉”“中国科技巨擘竞逐人工智能”“中国引领食品零售发展趋势”……过去几天来,欧美老牌财经媒体的这些报道标题,就是当今中国经济创新活力不断涌现的生动写照。越来越多海外企业正基于政策配套、创新生态、市场容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用脚投票”,主动融入中国创新发展大潮。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除了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外溢影响,也有更多国际目光投向思想层面,聚焦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其中,中国决策对民众需求的不断有效回应,即是一个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方面。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不久前在文章中强调这样一种观点,经济学应是“道德哲学的一部分”,成功的政治人物要做的不仅是带来经济增长,还需要“提供一种在道德上说得通的经济愿景”。当前,从全球范围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因脱离价值维度的经济思维与决策而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政治成本。比如在不少国家和地区,民众持续抗议将他们“抛弃”的经济决策,对抗情绪的影响也不时反映到政治领域。 与之相对比,中国正在书写一个全然不同的故事。无论是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清醒判断,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都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决策中的“人民中心”。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决策,不仅是对客观规律的主动遵循,而且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底色,展现出了回应当今时代突出挑战的思想价值。 今天,有英国媒体感慨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被纳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议程,有荷兰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决策中的民本思想,有俄罗斯媒体悟出“中国的成就让人们依然相信‘十月革命的光芒’”。这样的国际观察,浸润着世界对当前中国经济不懈追求包容性、均衡性的钦佩,也说明了中国实践给世界日益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