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行业动态
市场资讯
党员天地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场资讯  
 
多省份明确任务清单 “僵尸企业”清理处置加速
 
2017-03-28    
 

 清理处置僵尸企业是今年去产能工作中的牛鼻子工程。《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至少已有14个省份明确了今年清理僵尸企业任务清单,但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多地普遍遇到了人员安置压力大、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等障碍,如何确定僵尸企业,各地参考标准也不一致,相关方面亟待采取措施破解难题,保障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平稳推进。

 清理僵尸企业成多省工作重点

 多地公布了去年处置僵尸企业成绩单,业绩亮眼。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吉林、河北、山东、浙江、广东等14个地方明确提出处置僵尸企业

 武汉江南集团是由武汉第二棉纺织厂组建成立的一家国有纺织企业,在册职工为1465人。截至2015年底,公司负债8.9亿元,净资产为-3360多万元,陷入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局面。

 去年,托管武汉市数十家国有工业企业的武汉市工业控股集团,对下属包括江南集团在内的3僵尸企业进行清理处置。江南集团将纺织主业及其有效资产组建并转移至新企业,与另一家知名纺织国企裕大华集团重组,并将1000名职工分流至新企业,由此完成僵尸企业的辅业剥离与人员安置,从而实现新生。

 近期,多地公布去年处置僵尸企业成绩单。据统计,广东国有关停类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2394户,浙江处置555僵尸企业,山东125家省管僵尸企业实现退出。在老工业基地辽宁,去年关闭了39处煤矿和近20户钢铁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吉林、河北、山东、浙江、广东等14个地方明确提出处置僵尸企业。其中,一些地方还列出处置僵尸企业的具体数量目标。

 比如,河北计划完成4家钢铁僵尸企业出清;浙江省完成处置300僵尸企业。山东省在去年处置完成第一批125家的基础上,计划在2017年完成处置的第二批僵尸企业”124户。湖南今年要完成省级层面僵尸企业清理任务的50%

 处置僵尸企业,也成为各地国资系统今年的工作重点。据统计,2016年北京市属国有企业共退出僵尸企业”55户,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998人。北京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北京市将加快退出僵尸企业,重点退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吊销营业执照及四级以下管理失控的企业,目标是完成50户以上僵尸企业的退出。

 湖北省计划今年内力争退出剩余30家省属国资僵尸企业,实现省属国资僵尸企业全部退出。负责省属僵尸企业处置的湖北省宏泰托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杰表示,从去年到现在,宏泰已注销20家省属国资僵尸企业,通过资产划拨、整合、合作处置、拍卖处置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针对僵尸企业的不同状况,湖北省采取挂牌转让一批、关闭注销一批、兼并重组一批等不同方式完成清理处置。比如,对常年亏损、资产质量差的华联楚天、糖酒副食品公司等多家企业,采取挂牌转让;对主业清晰、运营能力较强的理化测试中心、省轻工院等企业,通过股权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持股等方式进行兼并重组。

 多地处置界定标准不一

 在处置过程中,如何确定僵尸企业,各地参考标准不一。如何进一步进行更科学的分类,是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中央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僵尸企业的一大危害在于不断消耗财政、金融资源。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扭亏无望、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禁止作为市场化债转股的对象。

 各地在处置过程中,纷纷强调止血。河北明确规定,停止对僵尸企业的各种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浙江要求,对破产清算类企业各级政府要停止各种财政补贴和不同形式的保护;湖北规定,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财政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续贷。

 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各地界定、排查僵尸企业过程中,普遍强调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标准。有的地方相对简明,比如山东按照连续三年亏损且扭亏无望、已经停产停业或半停产、资不抵债丧失造血功能的标准界定僵尸企业

 有的参考标准相对较多,比如湖北规定符合以下两条以上的即是僵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1年以上;资产负债率高且连续亏损3年及以上;主要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长期欠薪、欠税、欠息、欠费。

 还有的地方对僵尸企业进一步分类,比如广东、河北等地把国有僵尸企业分为关停企业和特困企业两种类型,并分别列出具体参考标准。

 多位专家认为,在经济运行复杂多变情况下,每家企业特点情况都不一样,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大量综合研判,动态地科学把握。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清理僵尸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坚定不移地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新旧动能相结合,不能刮清退风,要积极稳妥地重组整合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在这个过程中,合理甄别、科学准确分类非常关键。

 记者采访发现,为更准确掌握僵尸企业情况,目前,一些地方已在探索建立动态监测新机制。广西提出建立僵尸企业数据库,广东将对僵尸企业进行逐年滚动排查,实施动态管理。

 李锦说,当前亟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作为去产能的重点领域,去年以来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在钢铁行业扭亏、煤炭行业盈利的情况下,如果按照企业是否亏损的标准来衡量,可能让一些原本列入僵尸范畴的企业又活过来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处置难度较大的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国企。现在僵尸企业处理的大体思路是分类处置、因企施策,但国企改革分类还比较粗糙,总体上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地方上有的分为公益类、特殊功能类和竞争类。国企分类还有调整完善的空间,如何进一步进行更科学的分类,是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清理退出过程困难重重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地方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今年的去产能任务中,各地处置僵尸企业的压力依然很大,主要集中在:

 ——职工安置压力大。目前,各地采取内部安置、外部转岗、解除劳动合同、扶持创业等多种方式分流职工。但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有很多僵尸企业在安置职工过程中存在困难,一些劳动技能弱、年龄偏大的职工二次就业安置很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表示,目前经济形势导致很多行业不景气,分流员工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这给处置僵尸企业增添了新的困难。

 一些地方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山东省高院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多数企业在申请破产之前就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破产财产不能全额兑现职工的欠发工资、养老保险等劳动债权。记者了解到,根据《社会保险法》,退休人员应该交由社会管理,但因种种原因,一些僵尸企业一直承担着这一沉重的社会管理职责,拖累企业退出步伐。

 ——资金筹措渠道窄。一些地方负责人表示,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资金缺口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武汉市工业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该集团共处置3僵尸企业,涉及职工安置1900余人。处置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他介绍,这三家僵尸企业安置职工资金支出为1.3亿元,此前5年集团为这三家企业输血支借了6亿多元,这些资金目前都是集团承担。

 “去年去产能中,钢铁和煤炭国家都安排资金用于职工安置,但非煤炭和钢铁产业的僵尸企业,职工安置、债务化解等方面,无论财政还是国资都没有解决渠道。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些资金支出若全靠集团开支很难持续。

 ——部分地方不放手。聂辉华等专家分析认为,这几年全国法院受理的企业破产案件数量很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愿放手。有地方干部坦言,之所以地方宁愿让地方国企变成僵尸也不愿让其退市,是因为少了一个国企,就少了不少的局级、处级职数。地方也担心一旦没了国企,搞宏观调控就少了很多抓手,很难完成经济发展和调控的任务。

 “地方也有难言之隐,如果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出现大量工人下岗情况怎么办?地方很难经受太大压力。一位地方负责人说。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油制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 2008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1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