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据了解,《规划》总体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规划》提出了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其中包括“极端宇宙”“时空涟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规划》展现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第一阶段,至2027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项至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第二阶段,2028年至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第三阶段,2036年至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规划》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如何促进空间科学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在丁赤飚看来,一是需要跨学科大联合;二是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资本市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四是需要关注宣传、成果推广,让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了解到这些成果,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五是要关注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成果转移转化环境。 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疆域,空间探索也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利用空间技术在全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支持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公平进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权利,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跟全球合作伙伴广泛开展航天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技术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应用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