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假期,商超影院人流涌动,热门景区一票难求,线上线下消费市场人气渐旺,呈现出旅游热、消费旺、市场暖的景象。节日里的中国彰显出强大韧性与活力,经济复苏的动能正在积聚。 透过春节消费这扇窗口,可以看见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持续恢复、呈回升态势,要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推动消费加快恢复成为经济主要拉动力。 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下一阶段,要继续推动消费恢复,提供高质量供给来匹配有效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在关键领域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有效扩大我国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着力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基础作用 近年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依然在全力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着力扩大内需,需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 如何推动消费恢复?短期来看,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居民消费场景限制解除,可聚焦重点消费领域提振需求,通过发放消费补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让居民愿意消费,释放部分补偿性消费需求。长期来看,要通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营造便利消费的环境,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提质升级。 今年春节前后已有多地政府通过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派发消费券等举措提振消费。例如,江西省政府春节前后累计发放消费券3.1亿元,省内各类平台、商家促销让利近10亿元。浙江、广东、上海、辽宁等地举办年货节、年货集市、欢乐跨年购等消费活动。在2023年地方经济工作会议中,各省份也都将“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举措,意图通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此外,《“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提出,要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当下,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性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2021年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4.2%。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表示,未来要从扩大引导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满足人们的服务消费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质量。 提供高质量供给释放长期消费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做出了更具体的阐述与提炼,即“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这为从供需两侧发力扩大内需、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进一步指明了路径。 在庞溟看来,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有利于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增强发展主动性、稳定经济运行;有利于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有利于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其实还是要求供给端和需求侧相配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有潜在需求的领域,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使供需两端相契合,带动需求更好满足,共同推动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如何增加优质供给?曾刚表示,一方面要配合今年需求侧的重点发力方向,适度推进在住房改善、新能源、养老等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来适应需求增长;另一方面要与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相适应,积极培育未来新的需求点,比如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适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未来的需求增长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把握方向,积极配合,尤其是通过中长期投资培育潜在消费增长点,可能存在短期内投资回报低的问题。因此,需要财政支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及时引导资金发挥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增加优质供给。 “增加优质供给,关键在于针对市场需求、新兴需求、升级需求、人民群众重点需求,提高产品、工程、服务、消费等方面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以此作为抓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释放经济长期发展潜力。”庞溟表示,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将引领创造更多市场需求,可以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体系优化、升级、改造;可以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变革、提质、增效;可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业态丰富,推进医疗、健康、养老、育幼、文化、体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态融合创新,以“服务+制造”实现服务需求和产品创新相互促进,更好地满足市场、产业和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创新消费场景,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爱消费。 抓住重点领域推动消费加速恢复 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将是今年消费恢复的重点关注领域,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其中,住房消费尤为受到关注。 2022年以来,多部门、多地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着眼于有效降低购房负担和贷款成本、提供政策支持,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部分城市新发贷款利率创新低。在专家看来,今年将继续保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思路,通过供需两端发力,释放合理住房需求,推动市场加速回暖。 2022年以来,金融支持“稳地产”两端发力,政策力度持续升级。在供给端防风险,保交楼,特别是以“金融16条”为代表,信贷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三箭齐发”,着力保障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在需求端同步发力,因城施策,推动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动态调整,LPR的下行也降低了居民实际购房成本,合理推动购房需求回升。 曾刚表示,下一步,要落实好前期政策,并视情况适度扩大政策范围、提高政策力度,在供给端继续支持重点房地产企业融资,做好保交楼,稳定住房消费者预期。在需求端继续调整优化金融政策,推动降低购房成本,支持合理购房需求,推动今年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对于今年房地产市场消费走势,受访专家预期较为乐观。多位专家预计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房地产市场销售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暖势头。庞溟认为,“销售—拿地—新开工”链条将更为畅通,销售端、融资端、投资端数据将逐步呈现企稳反弹态势,各项积极因素将有效支持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房地产行业将重新成为扩内需、拉投资、促消费、稳增长的正向贡献项。 此外,住房消费回暖也有利于地产链条相关消费和需求的逐步恢复和有效释放。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随着国内经济活动回暖,就业和收入改善,消费者信心回暖,加之稳地产政策效果滞后显现,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并将带动家具、装潢等上下游商品与服务需求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