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行业动态
市场资讯
党员天地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场资讯  
 
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未来五年蓝图 设定2035年远景目标
 
2020-10-30    
 

 据新华社消息,10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这份建议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2035年远景目标等作出部署,是未来5年、15年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各方力量的指导文件。其中,部分重点任务有望细化成量化指标。

 全会对于当前的形势判断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现在,2035年远景目标有了更清晰的指向: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更具体的目标是,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

 全会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等。

 中国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会议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当前形势判断,要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所谓两个大局,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国际上很可能出现动荡、失序等局面,但我国仍处于战略机遇期,这意味着大变局之下,危和机并存,关键看是否能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全球化进入下半场,风险明显上升,如何处理发展和安全、开放和风险的关系,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命题。

 中等收入群体或倍增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2035年是怎样的图景,有了更清晰的描述,我国的经济、科技、治理能力、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生态、居民收入、安全等各方面将有明显提升。

 张燕生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有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达到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人均收入标准约1.3万美元。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能否在10年之内实现人均收入达到2.5万美元,大概是美国人均GDP的一半。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的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NI(一个类似GDP的指标)门槛值为12536美元,我国去年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在“十四五”时期大概率能够超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水平。到2035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接近或超过葡萄牙、捷克、希腊的人均GDP水平。不过考虑到“大国红利”的因素,届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国家实力将远远超过这些国家。

 2035年系列目标中,除了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明确提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中央明确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外界此前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分配改革”等寄予较多期待。

 我国现有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4亿人左右,有机构测算,若中等收入人口保持每年7.2%的增速,十年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翻一番,这种规模增长将使未来十年GDP增长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应该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确立为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目标,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畅通横向流动渠道和纵向发展阶梯,让10亿左右中低收入者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支撑。

 冯煦明表示,《建议》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是2035年远景目标非常突出的一个亮点。这意味着,从“十四五”时期开始,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包括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程度将加快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强调“十四五”经济增长潜力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不同于“十三五”时期提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未对经济增速有明确要求,而是强调“增长潜力充分发挥”。

 这是否意味着淡化经济增长目标?

 张燕生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但经济增速仍然非常重要。有了经济的增长,居民收入才能提高,经济增幅还是要强调的。

 冯煦明表示,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速治理”仍然是“十四五”时期宏观经济管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当前“经济增速治理”的要义,一是在短期内要确保实际经济增速不过度偏离潜在增长率,避免产出缺口过度放大;二是在中长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高潜在增长率水平。前者主要由逆周期调节工具来实现,后者则须通过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激励技术创新的方法来实现。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如何?市场有不同的测算。

 刘世锦曾表示,他们的团队一直在研究潜在增长率的问题,最后算出来,2020年到2025年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基本上都在6%以下,在5%6%之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报告指出,此次疫情将加速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的进程,“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将下降至5.0%-5.5%左右。不过,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的特征更趋明显。

 冯煦明表示,他们测算的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时期的潜在增长率约为5.5%-6%之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考虑到“十四五”期间大国博弈的深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趋势性、深层次的。随着我国深化改革和“双循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我们的规划应该有一定程度弹性,“十四五”增长目标可设定在5%左右。如果能在“十四五”期间迎来一轮改革红利、人力资本红利、技术革命,就能开启新的局面。

 科技自立自强、壮大国内市场

 从公报内容来看,科技创新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平安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重点内容,有望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以单独章节加以呈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疫情加剧外部变化,我国高端芯片等关键技术短板愈发明显,推动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来说变得空前重要。

 张燕生表示,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是大国的立身之本。如果技术都是拿来主义,通过简单模仿、买买买来实现,大国是无法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未来应构建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生态系统、跨境网络,实现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等的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各类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线。

 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在“十四五”期间也将得到重点落实。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张燕生表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这涉及到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例,老百姓手里要有钱,还要减少后顾之忧。也包括投资需求,基础设施、新基建,更具体的城市轨道交通有望得到推进。还包括进口需求,降低关税,实现进口的多样化。

 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国内需求。核心问题在于,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区域一体化新格局等。

 冯煦明表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生产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体制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补齐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短板。分配端,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将明显提高,通过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实现中等收入群体从现在的4亿扩大到8亿左右等。

 拓展投资空间也是扩内需的一大抓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主要大类资本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产业资本、传统基础设施、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都有较大投资空间。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油制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 2008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1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