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
协会动态
行业动态
市场资讯
党员天地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场资讯  
 
金融科技企业参与“智能+金融”浪潮的三种模式
 
2019-09-19    
 

 知名金融史专家、耶鲁大学金融与管理学教授威廉·戈兹曼(William N. Goetzmannn)在《千年金融史》(Money Changes EverythingHow Finance Made Civilization Possible)中写道:“金融是一种技术——一个工具和制度的网络,用以解决复杂的文明问题。这项技术关乎价值的跨时空流动,运用契约、制度和单据来实现未来收益承诺这一本质上假想的东西。”金融史其实是一部技术创新史。

 作为一种以货币及其衍生物为交易标的的技术,金融主要由几类技术构成:交易双方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计算,信息和数据的存储、传输和交互,以及交易标的(货币)生产制造。

 每一具体领域的技术进步都有可能促进金融创新,尽管有些技术看上去和金融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系,但很少人知道,瓦特蒸汽机在铸币业也是功莫大焉,最终帮助主要在英国流行的螺旋冲压工艺胜过盛行于欧洲大陆的滚轴碾压工艺。18世纪晚期,英国实业家博尔顿买下了瓦特蒸汽机的大部分知识产权,将其用于自己的造币厂。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冲压力,使得币面的图案更清晰——之前,这正是它劣于碾压工艺之处。

 再比如,众所周知,宋代的交子目前是已知最早的纸币。它之所以在宋朝产生,有大宋王朝商业繁荣的大背景,也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紧密相关。当时,桑皮纸技术在桑树被用于丝绸业的四川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成为第一种可以经年传递与流通的票据媒介。此外,交子还首次采用了4色铜版印刷技术,这与今天用来打印彩色书的技术相同。

 事实上,金融业一直处在技术变革的前沿,是许多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便利了信息、数据的搜集、存储与传输,其对金融的效应其实很早就发生了。1981年,美国就成立了一家从事在线美股电子化交易的券商E-Trade1995年,互联网保险公司Ins Web成立,互联网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创立。

 虽然历史的进程最终演化出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区分,但把金融解读为一种技术,从而把金融理解为一种科技产业,可以更容易理解金融与技术的亲密关系。如果金融是一门技术,那么,其他技术对它而言,就是“自己人”,有着天然的好感。凡是能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提升交易质量的技术,金融这种主导性技术都有十分的热情去对它们进行新的组合。

 “智能+金融”浪潮将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已经历了两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银行业通过引入计算机主机在后台进行业务核算和数据计算、存储,在前台终端引入PC,先在同一机构的同城、同一机构整体内部进行联机,随后发展到跨行联机,彻底告别手工做账、账簿、算盘、钢笔时代,办公和作业实现了电子化、自动化,业务效率大幅提升,那种汇款需要半月二十天的历史一去不返。客户也通过ATM等自助服务渠道,突破了银行服务的时间限制。本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被进一步解除,资金端、交易端、支付端、资产端组合的灵活性大大加强,一系列互联网金融服务兴起,一大批此前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小微客群获得了普惠金融服务。

 今天,我们正走向第三个阶段——智能+金融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金融科技,与5G、物联网技术等一起,正推动实体经济向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前行,天量的数字资产及互动必将创造出无数的新观念、新场景、新消费、新模式。可以说,“智能+金融”大幕已经开启,金融服务面临着全面升级“操作系统”的新要求。

 首先,作业流程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依托进行再造。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还是渠道创新的话,那么,“智能+金融”则需要对既有的服务模式、流程进行重构。客户在哪里消费、在哪里产生金融消费需求,金融服务就要去哪里。金融服务应该成为场景、产品或服务的组件之一,应该是即时服务(Just in time)的、零等待的。

 其次,“智能+”是全流程、全场景、全客户生命周期、全资产生命周期的,而不能局限于某个环节、节点。它应包括需求挖掘与识别,客户获取、运营、服务、交互;KYC+KYP,客户画像与投资者适当性测评、分级、定价、撮合匹配;决策支持,资产配置及优化,风险识别及动态监控;增值服务,账户服务、清结算、安全等。

 第三,个性化定制成为标配。随着数据越来越丰富,信息孤岛越来越少,算力越来越强大,算法优化越来越快,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定制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将来行业竞争的关键着力点之一。“智能+”时代必然要求个性化的精选资产、精准推荐、精致服务和极致体验。定制的资产配置、业绩诊断、动态优化不再是高净值人群享用的“奢侈品”,也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金融对外开放的加速也为中国金融机构加速“智能+”带来了紧迫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规划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到2021年,要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顶层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印证了未来金融服务是科技化、智能化的这一判断,也为“智能+金融”进一步指明了前景方向。

 金融科技公司参与“智能+金融”的三种模式

 金融行业应该如何迎接“智能+金融”的浪潮?

 让我们先管窥一下现状。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指出,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技术人员占比均不到5%,而这一数据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能达到40%-50%

 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以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方法来“换发动机”。截至2019年上半年,已有10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力图以更灵活、更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但对于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或许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一方面,重新发明轮子既不经济,也不必要;另一方面,应对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及技术创新实力有信心。世界银行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已位列全球第二位。

 可以说,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传统金融行业的“智能+”变革提供助力与支持。具体而言,至少有以下3种模式:

 1.科技服务引入:在具体的业务流程或节点上购买金融科技公司的服务,具体的形式则因时因企而定。例如,对小微人群的风险识别,不妨引入在大数据征信和智能反欺诈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供应商。

 2.业务能力升级:由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模块化或综合性解决方案。历史的看,这是最常采用的模式,因为购买的能力最终可以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目前,在KYC、KYP、风控、运营、定价、投顾系统等领域均已有不断迭代、模块化的智能+解决方案。譬如,京东数科的资管科技产品“智管有方”、同盾科技的银行行业解决方案,等等。

 3.共创开放的聚合平台:以金融科技打造的聚合平台,不生产自己的产品,而是像天猫一样搭建一个商场,引入商家和金融机构卖产品,引入金融消费者购买产品,平台本身是纯粹的、100%的信息中介,其责任是负责交易安全、信息安全。从整个行业来讲,显而易见的主导性平台还没有出现,行业格局仍然在演化之中,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功能在不断迭代。

 从信托、第三方支付以及网贷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推断,“智能+金融”的发展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既需要从业者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更离不开监管机构的包容审慎式监管。对于伤害客户、自娱自乐、脱实向虚的伪创新,应该严厉打击、出清;对于新模式、新业态,建议在总体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多做多试,最终让守正道、严自律、强科技、真创新的企业笑到最后。我相信,中国的金融科技优势一定能转化为智慧金融服务的领先优势,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提供强大支撑。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油制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 2008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1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