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大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扩大油气企业开发利用绿电规模。油气行业正在以政策创新为引领、技术突破为核心、市场机制为支撑,构建多元互补、协同共进的能源生态体系,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体制机制不完善,融合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当前,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政策支持。油气田企业在开发新能源过程中面临审批流程复杂、土地资源利用受限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同时,新能源项目与油气田开发在规划、建设、运营等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 二是技术协同不足,融合发展面临技术瓶颈。核心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新能源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路线多元且尚未定型。缺乏适配油气田环境的低成本高效制氢技术,以及安全可靠的氢气储存和运输技术,地热能与油气开采、新能源发电相结合的技术尚不成熟,CCUS技术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有较大差距。信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数据收集碎片化现象严重,行业信息共享壁垒高企。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融合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新能源发电成本相对较高,油气田企业开发新能源面临较高的投资成本和市场风险,而现有政策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电价机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难以激发企业积极性。此外,新能源电力消纳机制不完善,隔墙售电、绿电交易等政策落地缓慢,油气田企业开发新能源发电项目难以实现高效利用。 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规划引领。建议建立健全支持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政策融合”。一是制定油气田区域新能源开发规划,优化用地审批政策和管理机制,降低审批、核准等环节的非技术成本。二是建立油气与新能源协同开发的标准体系,推动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三是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支持等重点领域的制度保障,加大对用能清洁替代新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 推动技术研发,促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创新。建议深化新能源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实现“技术融合”。一是聚焦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利用,支持油气田区域风光资源开发、地热利用、氢能制备与储运等技术的集成创新。二是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替代技术的研发力度,培育更多“油气+新能源”应用场景。三是强化油气企业在新能源、氢能、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的知识、人才、技术储备,加快推进产学研用项目,突破制约融合发展的技术瓶颈。 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建议完善融合项目市场化机制,稳定企业预期,实现“市场融合”。一是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落实新能源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政策,允许油气企业通过隔墙售电、储能聚合等方式参与绿电交易,优先保障其消纳权益。二是探索碳汇交易模式,将油气田碳封存量纳入全国碳市场,允许油气企业通过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项目获取碳配额收益,建立完善“埋碳增收”长效机制。三是优化资源开发权分配,进一步明确油气矿区内风光资源开发权归属,鼓励“油企主导、联合开发”模式,以股权合作平衡各方利益。 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智慧能源管理新模式。建议构建“油气+新能源”多能耦合智慧能源管理新模式,实现“管理融合”。一是加强多种能源品类的互补协同和有机互动,促进“风光热气氢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绿氢氨醇、新材料加工一体化”模式发展。二是加快油、气、新能源在建设及运行中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打破专业壁垒。三是推动一体化管理,形成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油气田管理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