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使得近百年冬奥历史上诞生了首支以绿氢作为燃料的奥运火炬,绿氢,即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得到的氢气,燃烧时只产生水。与以煤炭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灰氢和蓝氢相比,绿氢从源头上实现了零碳排放。 而这支火炬燃料的绿氢,正是中国石油通过太阳能电解水获得的。 “绿氢生产是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科技攻关的重要成果之一。为此,我们组建了绿氢核心技术攻关团队,目前已经在太阳能电解水催化剂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而且部分制氢材料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称。 透过这场令世界瞩目的绿氢火炬亮相,中国石油的低碳发展之路得以一窥: 2021年1月,中国石油首次把“绿色低碳”纳入发展战略,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并提出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2021年2月,中国石油宣布上游16家油气田企业全部成立新能源相关专业部门,因地制宜开拓新能源业务,加强油气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发展。 2021年5月,中国石油推动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成立,同时发表倡议称,将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甲烷控排行动,促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油气企业低碳转型发展。 仅一年后,中国石油的低碳之路已初具成效,经营业绩创下七年来最好水平。作为油气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商,中国石油如何构建未来能源版图?捷报频传的故事背后,它做对了什么? “稳油增气” 保障安全 油气两大产业链是中国石油的主体业务。 尽管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是碳排放“大户”,但这两者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平稳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51297.8万吨,与2020年同期相比减少5.4%,原油对外依存度由上年度的73.6%下降至72%。这是国内原油进口量和原油对外依存度2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原油进口出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油气企业扎实推进油气增产行动计划。为我国积极应对石油、天然气等大宗能源商品国际价格破位上涨,提升能源自给率,注入了强劲“底气”。 细数这份成绩单,中国石油表现可谓亮眼。 原油方面,2021年中国石油的原油产量实现“三年连增”,全年油气产量当量预计超过2.1亿吨。其中,大庆油田强化水驱控递减、化学驱提效率,原油实现3000万吨硬稳定;新疆油田加大玛湖致密油、吉木萨尔页岩油规模效益建产,原油产量超1350万吨,上产幅度居各油气田首位;长庆油田创新建立“大井丛、工厂化”高效建产模式,全年生产原油2536万吨,三年产量增长159万吨;辽河油田积极推进SAGD、火驱、二元驱等重大开发方式转变,努力保持千万吨稳产。 天然气方面,2021年中国石油全年天然气产量当量再超1亿吨,在油气产量当量中保持快速增长达到51.4%。其中,长庆油田今年生产天然气量已超过460亿立方米,再次刷新历史纪录;西南油气田瞄准“三大”领域,实施“四大”工程,年产天然气超350亿立方米;塔里木油田持续加大库车地区天然气建产力度,生产天然气超31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聚焦非常规,持续创新深层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勘探开发理论,攻关水平井加体积压裂等六大主体技术,支撑泸州形成国内首个“万亿储量建产百亿产量”的深层页岩气大气田。 据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十年,成品油需求总体从峰值开始逐步下降,原油的需求也将进入平台期,天然气需求则仍会持续增长。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在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事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将充分利用天然气的绿色低碳能源属性,充分发挥公司天然气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稳油增气”策略,推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到2025年天然气占比进一步提高到55%,在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清洁替代 氢能领先 成为一家“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是中国石油的转型方向。 2021年4月,中国石油集团召开总部组织体系优化调整部署动员会。戴厚良指出,要突出业务协同、专业化发展和产业链国内外一体化统筹,优化调整业务板块划分,构建油气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四大业务板块(子集团),建立一整套紧密协同、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制度机制,促进全面深化改革。 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巨头、全球第三大石油企业,在低碳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石油从过去完全以油气为主业,开始将新能源与油气并举,并成为四大业务板块之首。 “‘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以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为抓手,实现新能源新业务良好起步、快速发展。规模化发展地热、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风光气电融合等业务;加强氢能、新材料、CCS/CCUS、新能源服务支持战略布局;超前储备一批清洁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推动中国石油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中国石油总经理侯启军在2021年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暨签约仪式上表示。 其中,氢能被视为世界公认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终极能源。为此,中国石油加快步伐、迎难而上,直面氢能利用涉及“制备、储存、运输、应用”等多个环节的挑战。 2021年5月,中国石油正式成立氢能研究所,加入中国氢能联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氢能领域的科技攻关正式按下加速键。为充分发挥其在化学化工和新材料领域的基础优势,构建蓝氢、绿氢多元供氢,氢—电、电—氢转化,建立氢气储存、运输、终端加注供应链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国石油氢气产能超过260万吨/年。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中国石油氢能产业链与天然气产业链及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近期将发挥现有制氢能力和副产氢资源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相结合,实现“蓝氢”供应,部署建设20个氢提纯项目,覆盖环渤海、陕甘宁、华南、西南、新疆、黑龙江、吉林等7个区域,重点满足城市交通用氢需求。 在本届北京冬(残)奥会上,中国石油的“氢能家族”同样大展身手。 除了打造冬奥历史上首支绿氢燃料的火炬,中国石油还加出了保障冬奥氢能“第一枪”。在中国石油华北石化新建副产氢提纯项目,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成投用了500标准立方米/小时副产氢提纯装置,产出氢气纯度达到99.999%以上。在北京冬奥赛区,中国石油共建成4座加氢站,冬奥期间供氢能力达到5500公斤/日,可为近千辆氢燃料电池车提供服务,预计行驶里程超过200万公里。 中国石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国石油将有序部署氢提纯项目,积极推动“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站建设,提高交通用氢供应能力,开拓经济半径内的工业用氢市场,形成油气为主、多能互补的绿色发展增长极。 技术创新 降低碳排 作为OGCI(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在中国的唯一成员,中国石油的碳减排工作布局已早。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之后,中国石油便开始布局与油气行业有关的技术创新。加之中国石油此前设立的绿色低碳的科技专项,系统梳理绿色低碳方面的技术,形成一系列的技术储备,全面建立了能源的系统优化系统,能源的系统优化技术训练,实现能源流、碳流的整体控制,有效治理温室气体排放量。 公开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中国石油2020年单位油气生产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了11%。 对于碳排放处理,中国石油在CCS/CCUS(负碳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具备显著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目前碳埋存与利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CCUS-EOR(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与提高采油率)工业项目国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 CCUS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工业二氧化碳捕集后注入地下驱油的同时,实现二氧化碳高效埋存,是实现碳排放变废为宝、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达到驱油与埋存并行、效益与环保并重的一项绿色开发技术。 在企业发展战略部署和产业调整的方针下,中国石油持续加强科研体系建设,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领先优势。“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新研发形成24项重大装备软件和29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投用示范工程16项和示范区9个。其中,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是全国首个全流程示范工程,累计封存二氧化碳已超过200万吨,公司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体系初步形成。 “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开展吉林、大庆、长庆、新疆四家油田的二氧化碳驱油规模示范,启动辽河、冀东、大港、华北、吐哈、南方六家油田的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先导试验,力争“十四五”末年注入规模达到500万吨,产油规模达到140万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中国石油还利用科技创新,减少甲烷这一油气行业开发的特征污染物对天然气清洁度的直接影响。在甲烷减排方面,中国石油计划在2025年,实现单位天然气商品量的甲烷较2019年削减50%,力争达到国际一流公司甲烷排放管控水平。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在这个全球覆盖企业碳排放最大的碳市场交易平台上,中国石油不仅是获得“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集团证书”的十家企业集团之一,同时作为首批参与者,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碳交易体系的正式建立。 未来,石化和化工行业将陆续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石油将不断深化碳资产管理能力、实现碳交易高效运作、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为助力中国石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