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检验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坏,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关键要看效果好不好。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当前,面对多元的思想、多样的人群和多变的情况,迫切需要我们通过锻造信仰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营造情感认同等途径,切实实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确保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加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锻造信仰认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前,有的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等等。与之相伴而生的就是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去认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可以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迷失,必然会严重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颠覆性破坏。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党员干部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流砥柱,他们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普通群众的态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程度。因此,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锻造少数党员干部的信仰认同,带动多数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而要锻造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认同,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如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提共产主义?有人觉得共产主义就是完美但又虚幻的乌托邦,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些是对共产主义的严重误解。共产主义社会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但绝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包含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要素,共产主义不是传说中的乌托邦。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很长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比喻说,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如同接力跑,我们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就是要跑好自己这一棒。当然,我们今天这一棒不是最后的冲刺,要避免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冒进错误。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这一棒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意义重大,这一棒如果掉了,接力赛也最终会失败。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增强理论认同 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新的复杂局面,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元多样的态势正在显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多个舆论场,多个话语体系并存,其真理性和科学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论证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相对立;特别是在经济学、法学等学术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被边缘化,甚至被污名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上述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因此,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科学途径。 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关键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体现在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共产党宣言》诞生160多年来,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多次遭遇低潮,尽管马克思主义曾经遭受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潮的非议,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散发出来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光芒始终灿烂如初。无数实践证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原理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规律依然在起作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和异化的现象依然在发生,爆发于2007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例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则表现为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方法,特别是其阶级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等方法论在当代仍然是研究社会问题的金钥匙。 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必须在理论指导思想上正本清源。特别是要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还必须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剥掉当前各种错误思潮包裹的美丽外衣。例如,要让人们知道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不是一回事,不能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法理学代替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以维护人民权利为借口反对党的领导;更不能被宪政就是所谓“宪法政治”的话语所迷惑,罔顾宪政在西方理论上的明确内涵,照搬西方制度。要让人们知道历史与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列宁全集》第28卷,第364页)从而彻底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小把戏。 此外,要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还要通过努力学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知识分子较之其他社会阶层更具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更善于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更易于掌握话语权,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点,就是要通过与知识分子交朋友的方式,晓之以理、通之以义、动之以情,通过增强理论认同,增强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带动普通群众的认同。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汇聚价值认同 当前,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意识形态领域,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是非不明、善恶不辨的“中性化”、“模糊化”,甚至是“混乱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表面上打着不“左”不右、不偏不倚的幌子,实际上却给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贴上了“左”的标签倾向,使人们因惧怕“左”而远离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培育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汇聚价值认同,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价值“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共识的主要途径。必须看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动,导致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化,必然引发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激烈冲突。价值观越是多元复杂,就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相结合,已成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又能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也能在各种利益矛盾与思想差异中形成社会共识,有效避免利益格局变动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与混乱,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还需要高度重视中国梦凝聚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积淀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中国梦所内涵的价值理想涵盖了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包含了经济富裕、政治强盛、文化振兴、生活幸福等各个方面,能够为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已经成为当前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这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在凝聚价值共识方面绝不能陷入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要让人们知道西方价值观念和价值事实不是一回事,西方“普世价值”偷换了价值观念和价值事实的概念,混淆了真理性话语与政治性话语,是在以抽象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幌子,推销其具体的资本主义观念和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与西方国家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在概念内涵和制度设计上有本质的区别,绝不能混为一谈。 四、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独好,凝聚利益认同 凝聚利益认同,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景独好,要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取得了实实在在、举世公认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增速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经济增速仍然处于世界前茅,经济增量依然相当可观。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这是当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最为有利的优势和基础。 二是国强民富和社会安定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利益需要。要系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优势、韧性、活力、潜能,从维护切身利益的角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当代中国如果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抛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丢弃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能对中国实行更好的治理,相反,战乱纷争、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状况将难以避免。 三是要坚决批驳各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观点。坚决批驳各种企图搞“全盘西化”、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错误观点,绝不能让西方宪政、公民社会、多党制、三权分立、军队国家化等资本主义制度破坏和干扰中国的国家治理,绝不能让西亚北非的混乱场景和悲剧现实在中国重演。 五、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形成话语认同 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话语权革命”正在形成,网络正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与此相伴而生,网络民间舆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对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认同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直面现实,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首先,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媒体融合改革,大力发展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尽快占据网络舆论场主导地位。其次,要学会讲故事,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不说官话,说老百姓爱听并且听得懂的家常话;不说空话,说有内容、有情节、有细节的实话;不说套话,说具体分析的、一针见血的个性话;不说旧话,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话;不说大话,说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真话。尤其是在宣传正能量典型方面,要确保典型可信可靠、可亲可敬,决不能用编假造假的方式包装典型,也不能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拔高典型,更不能用“开小灶”、“吃偏饭”的方式催生典型。 在创新话语表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是我们的好老师,他非常善于创新话语形式,用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言简意赅、别开生面、幽默睿智、引经据典、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尤其善于用通俗比喻来阐述深刻道理,比如用“打铁还需自身硬”阐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说明必须健全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将青年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说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在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形式可以很“潮”,但内容必须“红”的基本原则,不能顾此失彼、买椟还珠。要防止因为过分强调话语创新,盲目地用西方话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经验,而牺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从而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 六、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弘扬正能量,营造情感认同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旋律响亮。但是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着一种“意识形态错觉”,即个别网络意见领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持批评甚至是否定意见,时常发布“呲必中国”、“呲必体制”的言论。个别人通过频频设置“党大还是法大”、“是‘左’还是右”、“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等挑衅性话题,主导公共讨论的议程;甚至雇佣水军对支持主流意识形态的网民进行人身攻击或网下实施暴力,致力于塑造“一边倒”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氛围,企图阻挠主流意识形态声音的传播,致使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大网民虽然人数众多,但不愿甚至不敢发声,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就造成了一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似乎被多数人反对的错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尽管质疑甚至是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象是极少数人,但谎言重复一万遍就会变成所谓的“真理”,这种舆论异向对于社会情绪的影响不容小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取舍的绝不是天性而是舆论。当前这种“意识形态错觉”放大了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在网络中的影响,甚至使一些人被误导,集聚为一类以“呲必中国”、“呲必体制”为基本心理的群体。这类群体极易受到网络舆论中所谓“文革思维”、“向左倒退”、“西方完美,中国全错”等极端和特定的心理暗示影响,从而处于非理性状态。而这种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情绪会传染蔓延影响更多的网民,从而严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正因为如此,要通过依法治网,唤醒“沉默的大多数”,持续扩大“红色地带”,辐射“灰色地带”,挤压“黑色地带”,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多样多变思想观点的引导力和对各种杂音噪音的压制力。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媒体要在网络上主动发声,经常发声,巧妙发声,让正能量的声音比负能量的声音调门更高,声响更大,努力消除“意识形态错觉”,把社会情绪引导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上来。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的关键是发挥8700万党员的作用,使他们能用、会用、善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唱响中国共产党好和社会主义好;唤醒“沉默的大多数”的重点是唤醒和团结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的人民群众,使他们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到当前的各种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能够在思想上、情感上跟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