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欧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对中国的文明观、世界观和外交理念进行了重大宣示和深刻阐释,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积极贡献与责任担当。这些重要观点和理念反映了当今世界历史进步潮流,丰富了我国外交思想和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对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同志着眼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围绕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和新论断
(一)精辟论述了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特征的中国文明观。我们党历来主张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主张各种文明间的交流对话。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时代背景和世界大势,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明观。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推动各自文明的创新发展,也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纽带、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中国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文明交流互鉴取代“文明对抗”、“文明冲突”;尤其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把世界的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繁荣。
(二)深刻阐发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旨在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和中华文明互为表里。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没有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才能实现创新和繁荣。“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和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和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既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也将秉持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理念,分享发展红利,给世界带来机遇、和平与进步。
(三)生动诠释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对世界的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历来讲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既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理性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文明观和世界观,以“中国智慧”处理当代国际关系,以“中国方案”破解全球治理难题,必将对促进人类文明和谐、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习近平同志以文明多样性为逻辑起点,用文明交流互鉴破解国际关系难题,勾勒出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路线图
(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历史进步潮流。习近平同志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世界发展史和人类发展史三个历史维度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世界的发展是多向度的,世界历史也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习近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揭示出文明多样性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真实性,是贯穿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历史的客观存在。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链条上,文明多样性最终决定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承认文明多样性,就要正视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性,就要摒弃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是趋同的、单一的逻辑,从而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国家和谐相处,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二)“和而不同”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准则。“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理念,包含着中华文明朴素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多样性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并存共处是天地万物生发之道。习近平同志深刻阐发“和而不同”的思想,揭示多样性构成了事物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论证了“和而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法。倡导文明的多样性,坚持不同文明并存共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就是“和而不同”思想在中国当代文明观中的具体体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只有通过交流互鉴,才能激发其生命活力,才能成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文明交流互鉴开创了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新路径。习近平同志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表明,中国文明观的政治表达就是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就是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性。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地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没有掉进西方民主“陷阱”,破解了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文明优越感,为人类指明了以文明平等、文明和谐取代“文明冲突”、“文明对抗”的正道坦途。在这条道路上,中国跳出了“修昔底德”陷阱,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证明了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不仅可信而且可行,是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的高度统一,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三、以习近平同志访欧阐述的重要外交理念为指导,努力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同志访欧阐述的重要外交理念,丰富了我外交思想和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党的对外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落实到工作和实践中,努力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政党交往中的文明对话,不断丰富“抓政党”的内涵。文明交流互鉴是政党交往的应有之义。政党交往中的文明对话,重在坦诚交流,增信释疑,增进各国主要政治力量对我们党的理解与支持;重在交流互鉴治党治国经验,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重在向国际社会深入解读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展示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我们将继续通过政党交往,加强文明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增进理解与共识,为服务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和国家总体外交贡献力量。
(二)深入研究世界政治文明多样性,努力提升“抓调研”的水平。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将着眼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深入研究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通过比较借鉴国外经验,为不断增强中国政治文明的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比较研究,深化对人类政治文明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入研究国外政治文明发展成果,为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以新文明观为切入点,加强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创造性处理对外关系和完善全球治理方案发挥积极作用。
(三)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深入探索“抓人脉”的规律。做人的工作历来是党的对外工作的优势。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新形势下,党的对外工作将进一步发挥“抓人脉”的优势,更加注重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基础的理念交友。一是增强灵活性,不拘形式、不限具体问题地开展文明交流和对话,沟通心灵,增进共识。二是坚持全面性,文明交流对象既要包括愿与我开展友好交往的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也要涵盖智库、媒体及民间人士。三是注重持续性,“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在持之以恒的交流中培养真正的知华友华人士。四是追求深入性,文明交流互鉴重在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以文明对话培育共同语言、增进相互理解。
(四)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文明的理解认同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抓形象”的实效。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我们将继续以“中国梦”为主线,突出文明对话、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从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深入解读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生动展示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和外国受众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说法,把中国故事讲清楚、说精彩,不断提升我们党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舆论竞争力、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进一步树立我们党开明开放、和平民主、与时俱进的国际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