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Info
党员天地
协会动态
行业动态
市场资讯
党员天地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员天地  
 
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2014-06-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最近,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时特别强调:“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这一论述,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具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坚定自身的价值追求。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俯仰天地,品察万物,洞知幽明,以勤劳智慧,创造出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独领风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历史的奇迹。放眼世界,唯有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并且生气勃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根基。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现在,国内出现的“传统文化热”,国际上出现的“中华文化热”、“孔子热”,遍布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都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当代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丰富的革命文化,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自诞生起,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优势。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扩大,中华文化兴盛的势头不可阻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我们有理由更加自信地勇立文化潮头、担当文化先锋。

    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我们必须反对“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摒弃毫无批判地继承的“儒家保守主义”或东方中心主义。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二、坚持中华文化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耐力

    文化耐力,是基于文化自身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而产生的坚韧、耐久的生命力。它既表现为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力,也表现为文化在碰撞、交锋中的抗压力、竞争力。一个民族只有保持文化耐力,才能经久不衰,永葆旺盛活力。

    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唯有中华文化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饱受磨难依旧刚健有为,展现了举世无双的强大耐力。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华民族早就懂得“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习近平主席访欧时使用的三组成语,对中华文化的这种禀赋和耐性作了生动揭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华文化的真诚笃实和独特魅力,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中华文化素来强调文治教化、以文化人,以不露痕迹、持久渗透的熏陶,达到融入中华儿女生活和血液的效果;“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是靠声势浩大、有形无实,而是靠博大精深,积厚流广,这样的耐性,使得泱泱大汉、煌煌盛唐等一个个王朝湮灭之后,中华文化依然留存。这样的耐力,使得中华文化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时,能够保持自我,表现出强大的抗压力和竞争力。历史表明,中华文化独特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是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中华文化之所以有绵延不绝的耐力,源于它拥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优秀品格。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他种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种文化的自信,决定着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和耐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华文化自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虽然也有封闭的时期,但开放包容始终是主流:汉唐时期对佛教的融合,宋明时期对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融合,近代以来对西方文化的融合。正是在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中华文化之所以有绵延不绝的耐力,源于它蕴含一种因革损益、革故鼎新、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孔子就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文化的发展、“斯文”的承传,应当是有“因”有“革”、有“损”有“益”,传承与革新、废除与增加,如果只重其一,文化就会或断绝、或僵化,失去生命力。坚持因革损益,正是中华文化数千年保持强大耐力的深层根源。

    当今时代,要保持文化耐力,必须把传承、吸纳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化耐力,注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打牢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以交流互鉴砥砺文化耐力,推动文化互融、互鉴、互通,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己,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增强文化的抗压力、竞争力。要以创新发展提升文化定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定力

    文化定力,是在文化领域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坚持正确立场和方向的能力。是否具有文化定力,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文化定力说到底来自于国家的强大、文化的优秀、人民的力量。习近平主席豪情满怀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这三个“无比”,以宽广的战略视野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无比自信和坚强定力,也深刻揭示了我们的文化之源、定力之基。中华民族拥有悠久文明、广袤土地、众多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文化定力,体现了在文化问题上的战略清醒。习近平主席强调,越是在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我们越是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力”。随着我国快速发展,某些西方国家的焦虑感上升,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严重威胁我国家文化安全。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所谓“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其实质都是要使中国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我们缺乏定力,全盘照搬西方那一套,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造成灾难性后果。过去,我们保持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所以才站稳了脚跟。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只有保持文化定力,才能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多样中谋求共识、多变中把握方向,始终做到不浮躁、不迷失、不动摇。

    保持文化定力,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为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没有文化定力,改革就可能迷失正确方向,同样,如果不改革,文化定力也难以坚强、持久。我们要虚心学习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要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硬任务来落实,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把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油制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 2008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1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