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Info
党员天地
协会动态
行业动态
市场资讯
党员天地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党员天地  
 
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奋勇前行
 
2012-10-18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民族,在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和复兴的艰难征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共识。

这是一个民族的信任,更是一个政党的责任。

9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我们走过漫漫长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我们历经艰辛探索,在改革开放中走入了新世纪新时期。

弹指一挥间,转瞬又10年。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刚刚过去的10年。

这是很不平坦的10年——

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舟曲的特大地震与泥石流……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不断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应对水平。

这又是一路高歌的10年——

奥运世博展大国风范,载人航天圆千年梦想……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以年均10.7%的速度连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10年前,当中国加入世贸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中国即将崩溃》曾这样预言:“共产党最多还能掌权10年。”

10年后,如同1949年美国学者论断的“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1989年西方学者鼓噪的“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一样,“中国即将崩溃”的预言在事实面前再次沦为笑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0年的新探索,10年的新征程,无疑为这一命题的解答又提供了新的实证。

让我们一起走进新世纪新阶段的新10年,感受一个政党的理想与追求、辉煌与荣光。

(一)

雷锋,一个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名字。

1962年8月,带着“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的信念追求,这位年仅22岁的普通战士,用生命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标杆。

2012年2月27日,中宣部在京举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要求,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又一次动员部署。

穿越半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岁月,对于雷锋精神坚持不懈的弘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定执著,反映了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思想建设的高度重视。

理论是思想的先导,创新是理论的活力之源。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从科学发展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学习型政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0年来,理论创新的成果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今天这次学习活动,是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第一次,开了个头。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12月26日的这段讲话,深刻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

到2012年5月底,中央政治局已组织集体学习77次,140多位学者先后参与授课。

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10年4月开始,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

在提升党员思想素质中凝心聚力,在学习先进中激发内生动力,十六大以来在全党部署开展的3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中央宣讲团、召开理论研讨会、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10年来,在中央采取系列措施加强理论武装的同时,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通过集中轮训、专题研讨、中心组学习等形式,通过“基层大讲堂”“直播课堂”“远教文化广场”等平台,推动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开展面向广大党员的理论宣传普及。

《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理论文库》等通俗读物,把抽象的理论原则转化为对具体问题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架起了理论通往大众的桥梁;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使党的声音无处不在,使中央的声音直达基层;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网上课堂,学习博客、学习微博、学习QQ等网络教育形式,满足着广大党员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10年的思想建设,为党的开拓前进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奠定了党的事业兴盛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

28岁的留美海归博士邓露,作为海外青年优秀人才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成为湖南大学“最年轻教授和博导”;

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走上工作岗位只有半年多时间,被甘肃省武威市公选为副县级干部……

新近几起“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故事,只是10年来中国共产党“敢为事业用人才”的一个缩影。

“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10年来,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激发组织建设的蓬勃活力。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把干得好的选出来》、《在基层一线培养干部》……从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的80余篇“仲祖文”文章中,近年来组织建设的指导立场和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把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10年来,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拔、任用票决……一系列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制度规范相继出台。选人用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有明确细化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还要有开放深入的考核方法,确保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选人用人的程序更加科学,在2011年省市县乡集中换届中,有13个省、122个市、845个县试行了常委会、全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差额票决厅级干部295名、处级干部4487名。选人用人的手段更为丰富,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考得好,注重人选平时表现、不简单以考分取人……2003年至2011年,全国共有590318人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12年,中央机关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全部用于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

把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2003年12月,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7年10月,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十七大报告和党章;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2012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颁布……10年来,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育才”、“引才”、“聚才”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2003年启动,至今已有733名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经营管理、专门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入选其中。2008年开始实施的“千人计划”,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793人。截至目前,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已全部启动实施,国家财政安排预算1000多亿元。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委最近联合推出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及北京市的“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广东省的“百团千人引才行动”、江苏省的“333”工程等各个层面的重点人才工程,正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让基层组织真正强起来,把组织的作用切实发挥出来。10年来,党的组织设置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改进。截至2011年底,全国基层党组织达402.7万个,党员总数达8260.2万名,党员队伍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城市街道、乡镇、建制村、社区和公有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基本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建立党组织的已分别占99.91%、97.43%和99.33%。“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改革措施,使一大批素质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走上了党支部书记岗位。大学生村官工作自2008年在全国部署开展以来,到2011年底已累计选聘30万人,为基层组织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在农村全面推行的“一定三有”,在城市大力推进的“三有一化”,使基层基础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与“非典”的殊死搏斗中,无数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战斗在防治第一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共有4550多万名共产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97.3亿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应对重大任务重大考验、在一个又一个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战略谋划、高端引领,改革创新、推进落实,10年的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着中国共产党的生机活力,确保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

(三)

“时值隆冬大雪,我走进红安县何家湾村刘海华家里,看到他和妻子都有残疾,房屋四壁透风,76岁的老母亲被褥单薄。我看了很心酸,全省还有多少这样的家庭?我们的干部知道吗?”这是一位省委书记在基层调研时的所见所想。从2011年9月20日起,光明日报《光明调查》版开辟的“贯彻群众路线·高端调研”专栏里,连续刊出了16位省委书记的基层调研报告。

“很多干部原来总以为工作干得不错了,可下乡后才发现,的确还有许多工作不扎实,老百姓不满意的地方还不少。在农民炕头上作出的决策才能实打实地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这是一位基层党委书记在下乡蹲点后发出的感慨。

“泥泞的土路、呛人的煤烟味、清冷的空气……对我而言短短一日的体验,却是西海固山沟沟里农民们的‘生活’。这让我萌生了一种记录他们真实生活的渴望,一种希望能通过文字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渴望。”这是一位青年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记下的心路历程。

  ……

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从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基层联系点,到省部级领导干部每年不少于30天的基层调研;从全国组织系统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全国新闻战线的“三项学习教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到一些地方的“五级书记大走访”、“万名干部进村入户”、“万名干部下基层、万名群众评机关”、“下基层、解民忧、帮发展、促和谐”等活动……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大门、服务群众,接地气、知民情、解民忧,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深入持久的下基层背后,是新世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重视。

西柏坡,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原本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偏僻山村。60多年前,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毛泽东在这里向全党敲响警钟:“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002年12月5日,刚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冒雪来到这里。在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之后,他郑重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到领导干部要坚持“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从“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到“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10年来,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认识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措施在改进中不断加强。

“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贵州省瓮安县委遗址旁警示板上醒目的两句话。4年前,在一名女中学生意外溺水死亡引发的打、砸、抢、烧恶性群体事件中,矗立在这里的县委大楼被彻底烧毁。

那映红夜空的熊熊烈火,刺痛了多少共产党人!痛定思痛,瓮安县委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问需于民、排难解困、理顺情绪……在一点一滴中,重聚曾经散落的民心!

社会治安变好了,民生欠账变少了,经济实力变强了,干部作风变实了,基层基础变牢了,党和政府威信变高了,来自贵州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1年瓮安群众安全感为97.74%,居全省第2位;群众对公安、政法机关满意率达96.27%,位列全省第1位。

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10年来,作风建设就这样在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10年来,在不断推进作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夯实了根基、畅通了血脉、壮大了力量,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支持。

(四)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这是1949年重庆解放前,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里的共产党员们,在走向敌人的屠刀前,留给党组织的最后诉说和嘱托。

60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份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狱中八条”,许多人依旧为之落泪、为之警醒。

反腐败决定人心向背,决定党的生死存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水火不容。从“新中国第一大案”处决刘青山、张子善的两声枪响,到恢复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重新设置人民检察院,61年来,与腐败行为的“特殊战斗”,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之路。

“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10年来,对反腐倡廉的认识更加深刻,态度更加坚决。

从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到2005年正式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出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10年来,反腐倡廉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修订或颁布实施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重要制度,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正式写进党章,对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及时跟进、前移监督关口,集中整顿商业贿赂、“小金库”、公款出国(境)旅游及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严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坚决查处陈良宇、薄熙来、田凤山、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0年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断加强,惩治腐败的势头更加强劲。

数字是最好的说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3年到2010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由51.9%上升到70.6%,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遏制的比例由68.1%上升到83.8%。

中国的反腐败成绩是“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地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工作给予的积极评价。

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10年的反腐倡廉建设,纯洁了党的肌体,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力保证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

在创先争优中进一步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长效、常态机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

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既用制度建设来促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又用制度建设来巩固党的建设取得的成果,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党章为核心、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创新,党内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建设规范化、科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十六届四中全会的“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十七大的“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到2010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10年间,推动党务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党员的知情权得到有力保障。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提出并逐步推广,“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写入党章,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10年间,党代会和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党代表行使权利更为充分。

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实行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向中央政治局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制度,各级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述职和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10年来,党内民主决策制度不断完善,决策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健全党的理论武装和干部培训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完善党的作风建设相关制度,健全党内监督和反腐倡廉制度……10年来,制度设计已覆盖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每个环节,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为复杂严峻,党所面对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为尖锐迫近。10年的制度建设,抓住了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问题,确保了党的先进纯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面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我们期待着。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上海市浦东新区石油制品行业协会
Copyright 2008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1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