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深刻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十年来取得辉煌成就和历史性进步的根本所在,是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性的理论创新成果。
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走过了一些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给当代中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流,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同时,快速发展、急剧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避免传统现代化路径带来的贫富分化、矛盾激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弯路,如何突破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困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我国发展实践提出的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特别是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以深刻总结过去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就不可能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同时,科学发展观又是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我国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要求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完整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构成了一个完备而又开放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贡献了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发展观。首先,实现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优越性所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要追求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创造人人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三,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经济发展是基础,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又反过来给经济发展以巨大影响;离开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仅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而且经济最终也搞不上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其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在集中力量、统筹安排、宏观调控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旋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全党集中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党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日益提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总量”到强调“人均”,从追求“GDP”到追求“幸福感”,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全党全社会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许多经济部门的产出和基础设施的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最好时期之一。特别是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全球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我们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宏观调控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显示出巨大威力。
“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进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做好“三农”工作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观调控的重点,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全面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吃穿住用等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特别是2010年以来,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快速增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健全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实现科学发展,关键要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们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致力于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制定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区域发展呈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我们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全国城乡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我们坚持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发展创新的活力全面迸发。我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保证了我国就业总量持续稳步增长。我们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传统的家庭保障、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到今天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10年来,我们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总之,十六大以来我国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科学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主题,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主旋律。这深刻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有力增强了党和国家发展新优势,打开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空间。
三、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切实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题主线落到实处。“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时代的要求,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全党同志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切实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实践经验表明,推动科学发展,一要处理好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关系。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给我国发展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抓住和用好发展机遇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需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机抉择。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三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合理配置生产和分配环节的资源,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必须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下决心、下功夫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分配公平,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和依存在不断加强,要求我们树立全球视野,进行双向思维,提高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抓住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真正做到内外兼顾、互利共赢。
切实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实践经验表明,推动科学发展,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需要出发,积极增加生产,扩大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向自主增长转变。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很多产业产能已经很大,有的甚至严重过剩,必须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二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实体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人才和资金等要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收入分配要更多向劳动倾斜。三要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同时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使经济发展更多建立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之上。四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必须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着力解决民生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创造人人享有平等发展机会的条件。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推动未来科学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