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种时刻:让自由浮动的利率引导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之改革,没有软约束,市场自主出清;高收益资产受投资者追捧,金融资产时代延续! 这个5月,存款保险制度之后,针对个人和企业的大额存单将出,二者均旨在铺路利率市场化。据一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月央行将会针对部分银行开放政策试点,对个人及企业发行大额存单,个人门槛为30万起,企业门槛在1000万。 5月11日开始,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这昭示中国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无独有偶,两个月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给出利率市场化时间表:今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股份行总部计财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在本轮降息和上浮区间调整的过程,央行各地分行跟当地银行都打过招呼,不希望各家行一浮到顶,并建议总行不要给予各分行太大的定价权限,希望借此对市场秩序进行稳定。“但其实从大多数银行的定价角度来讲,2012年至今,定价波动空间已经增加了5倍,事实上已经完全覆盖了银行自主定价的波动空间。” 中国金融生态因利率市场化而生变;堪称利率市场化主角的商业银行正在加速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变革其盈利模式。 只差“大额存单+取消存款上限” 利率市场化棋至终局的现在,似乎只差大额存单和取消存款上限。5月10日,央行宣布自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至2.25%和5.1%。此外,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存款利率浮动空间自1.1、1.2、1.3倍迈到现在的1.5倍,分别经历了2年半、3个月和2个月。利率市场化这支箭已然开弓离弦,直命靶心。 建设银行一位支行行长告诉经济观察报,对于本次降息及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总分行并没有下达什么特殊指令去做应对,“事实上也不需要做什么特殊准备,利率实质上已经市场化,现在除了中老年人群,已经很少有人再将存款作为主要的理财方式,贷款利率4倍基准利率以内都受到法律保护,企业贷款利率都是市场自由谈判形成的价格,事实上也已经等同于放开。” 该人士认为,银行业不会因此一役而变天,利率市场化的洗礼早已开启。“时至今日,利率市场化的真正放开定义已经不在于央行的最后口径,而在于政府对市场显性或隐性的干预减少。” 这里,一个有意思的看点是,前后两个月,央行近两次降息官方解读表述略有不同,一方面取消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说法,另一方面,增加“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的表述,并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改作了“根据流动性供需、物价和经济形势等条件的变化进行适度调整,综合运用价量工具保持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 央行借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直接将利率市场化一步到位的意图明显。在上一轮降息中,浙商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等小型股份行和南京银行、汉口银行、包商银行、江苏银行等城商行,曾宣布执行存款利率1.3倍的“上浮到顶”。一位接近南京银行人士称,当时曾因此接受过人民银行的窗口指导。“本次央行给出的利率浮动空间其实已经超出商业银行自行定价的利率浮动范畴,所以实质而言,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现在等待的就是央行一个正式的口径。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就完全落地。” 就整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言,时至今日,已经行至第三个十年。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广义利率市场化的探索。 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放开的同时,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也进入市场化阶段,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也随行就市。在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孙怡看来,2006年,Shibor利率的推出及其在利率产品定价中的运用逐渐深化,将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向一个高潮。当前,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由于关系到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谨慎。从1996年至2005年,贷款利率实现下限管理的基础上,上浮比例逐渐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完成。从2012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加速,贷款利率减挡、下限完全打开并伴随LPR利率的推出,同时,存款利率出现松动,上浮比例逐渐提升至1.3倍。2013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与同业存单(NCD)推出,货币政策工具加速创新,利率市场化改革打响了攻坚战。 “短期来看,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现在市场对银行的利空因素远远大于利好。但是长期判断,确实利率市场化更有利于行业健康。”中信银行总行一名中层人士认为。 但事实上,央行也早已同步开始为银行准备转型的政策铺垫。 除了年内或将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存贷比考核的预期以外,2014年5月一行三会联合外管局发布了127号文,提出了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及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业务试点,银监会出台了39号文推动银行建立理财业务的条线事业部制。今年3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亦称,目前证监会正在研究银行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情况,虽然具体政策落地尚无时间表,但相关工作已在进行中。 一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本月央行将会针对部分银行开放政策试点,对个人及企业发行大额存单,个人门槛为30万起,企业门槛在1000万。 大额存单加之利率浮动幅度的放松,至此,走过25年的利率市场化即将收官。但对银行而言,这不是结束,而是新战役的开始。 银行备战 其实,此次与2012年6月将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之时相比,银行们的反应颇显从容。5月11日,政策宣布次日,以一年期定期利率为参考,国有行队列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与五大行存款利率定价相仿的还有招商银行;而多数股份行维持在了基准利率的1.2倍;本轮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仍维持于3%或以上,约为基准利率的1.33倍的,仅剩宁波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汉口银行、江苏银行。但纵观整个市场,一年期定期利率最高者为武汉农商行,达到基准利率的1.48倍,但并未出现一家“一浮到顶”。 当然,定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一位股份行战略部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各家行在进行利率定价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资产负债状况和营销策略进行不同程度的考量。 “现在许多银行都希望能够降低负债成本,3到6个月以内的存款渴求程度比较高,所以3到6个月的短期利率可能上浮程度比较高,这部分资金可调节性比较强,负债成本也相对比较低,股份行的负债成本高于国有银行,城商行或小型股份行的策略或许激进一些,采取高进高出的方式(存贷利率双高),股份行可能就比较希望将一些高成本的负债调节出去。”该人士透露,一些成本较高的负债,比如财政招标,一季度已经通过降低利率主动调节出去了,“银行最后要吸收多少存款,以什么方式来吸收,都要视乎自身的定位和诉求。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正越来越小。” 一位接近银监系统的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今年一季度核心存款依存度大多数股份行都未能达标。“跟核心存款的流失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息差收窄已经是无可避讳的现实。“息差不断收窄已经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事实。尽管政府在不断释放流动性,但这些资金都未必会流入银行系统,未来的情况只会更严峻,而不会更温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创新业务比重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今看来存贷比考核也将在不远的未来放开,银行不再受到存贷比限制,就能够增加理财、同业拆借等渠道来获取流动性,甚至通过发行一些净值型理财产品来取代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上述人士说。 经济观察报从一家股份行内部资料获悉,出于对降息周期的判断,银行开始鼓励锁定规定利率的长期贷款,且4月实现了比3月高出10个百分点的长期贷款。 实际上,“银行的负债成本取决于银行的负债结构。”林采宜表示,“低成本负债的减少会导致银行总体负债成本的上升,但是银行控制流动性的手段也在增加。” 正如大额存单利于银行改善流动性,其可为银行的竞争力增添砝码。 不过,“个人存单对客户吸引力不会很大,但企业存单的发行无论是对客户还是对银行影响都还是比较大的。”上述中信银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许多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无法购买理财,但可以通过协议存款或大额存单来挽留。” 不言而喻,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严峻挑战。诸如,负债成本刚性攀升,负债结构多元化;资产端风险偏好增加,资产运用多元化;存贷利差收窄,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势在必行;风险管理难度激增,亟待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等。 就此,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孙怡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无论是负债端还是资产端,对利率波动更加敏感,市场化定价将打乱盈利节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由“经验依赖”向“数据导向”转型,由“主观预期”向“金融工具”转型,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纷纷强化了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搭建了数据整合与分析系统,实施FTP定价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流程,还加强与金融市场的互动,借助表外轻资本产品,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丰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箱,实现风险转移与套期保值的同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孙怡称。“短期来看,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等市场利空因素远远大于利好,但是长期判断,利率市场化确实更有利于行业健康,会有一批抱残守缺的银行被市场淘汰。”中信银行总行一名中层人士认为银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稳健经营,落实转型。 不过,利率市场化并非只是存贷款利率浮动,更需要负债和资产利率的市场化联动,银行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资金定价可能才是关键中枢。 中国金融生态之变 利率市场化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的金融生态和金融结构。诸如丰富中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子银行风险的快速累积,金融和实体经济脱节等弊病。 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姚洋看来,中国利率市场化之所以引发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主要原因来自实体经济中大量存在的利率不敏感资金需求主体(例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利率市场化平稳推进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给金融市场的扭曲。这可以通过财税改革来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从央行、货币市场到金融机构”的利率体系与形成机制。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曹红辉称,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净利差、净息差肯定都会收窄。它应该是这样一种模式体系:中央银行决定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则作为中介,传导至金融机构,再由其调节存贷款利率,即:利率结构—央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完整的利率形成与市场化机制,是指通过货币市场的调整,传导至金融机构,其最终反映存贷款利率水平,促进整个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改进。 而在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看来,即使实现了利率定价的完全开放,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距离成熟金融市场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存款利率必然会下行,居民财富配置因逐利而继续转向金融资产,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价值愈加体现。高收益资产受追捧,金融资产时代延续。”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姜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