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国产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但此时却传来前7个月谷物进口猛增八成的消息。业内人士称,造成谷物进口大增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国内外粮价差随之扩大,国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加大了粮食进口。国储粮库存高企,市场上流通粮源却显得稀少,对此,专家称,国家粮食收储制度负面效应逐渐显现,粮食价格机制亟待理顺。
记者近日从商务部网站了解到,由于谷物、油籽和奶制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平衡了肉类和食糖的价格上涨,7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国际粮食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达到203.9点,相比6月下降了2.1%,同比下降了1.7%,为半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小麦为首的谷物进口量大幅增长,今年前7个月谷物进口同比激增80.7%。这引起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专家指出,进口谷物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国际粮价不断下跌,和国内粮食价格之差变大,并不意味着国内出现“粮荒”。
内外价差刺激进口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我国谷物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另据统计,7月当月,中国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56万吨,比6月多了26万吨。对于我国谷物进口量快速增长的原因,中国海关总署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需求旺盛。目前国内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对豆粕等饲料需求持续增加。进口小麦的增多,主要是由于我国国产小麦的品质不及进口小麦,进口小麦添加在制粉中可以提高面粉的品质。进口玉米主要用作饲料。进口稻米多为价格较低的普通白米和碎米,主要为了满足工业需求。
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今年一直下跌。今年7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国际粮食价格指数连续四个月下跌,达到203.9点,相比6月下降了2.1%,同比下降了1.7%,为半年来的最低水平。据了解,自去年11月以来,小麦国内市场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高于进口到岸税后价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一军指出,目前国际上的小麦离岸价加上运费保险、关税、进口增值税、装卸费等各种费用,到境后比国产小麦市场价还要便宜10%左右。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粮食生产成本也处于刚性的快速增长期,加上为了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稳定市场,国家一直采取收储的方式托市,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国内粮价长期以来居高不下。事实上,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就已经高于国际市场的离岸价,国内外粮价差促使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加大了粮食的进口。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市场价差情况适量进口粮食,对于调剂国内余缺、缓解供求矛盾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顺应了农产品贸易国际化的趋势。
我国粮食储备充足
粮食进口的大增,引发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对此,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表示,不能把进口粮食增长简单地同粮食安全问题联系起来。事实上,我国的粮食已经连续多年丰收,储备充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粮食丰收,库存充足。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包括谷物和大豆在内的全年粮食产量突破6亿吨,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中国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比去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
再看我国今年的粮食进口配额,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文件:今年小麦进口配额963.6万吨,国营贸易比例90%;玉米720万吨,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国营贸易比例50%。虽然近年来粮食进口数量有所增加,但并没能达到配额的总量。专家指出,即便是配额的总量,在各类主粮产量中的占比也不足8%,这对于我国粮食市场的整体供需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时岩表示,政府的粮食库存目前比较充裕,现在应该迫切考虑的短期问题可能不是粮食安全,而是如何让市场消化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