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自去年8月获批至今已过去半年有余,虽然公众关注热度与期待不比当初,但自贸区一直没有淡出公众视野。
3月8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和上海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推进与实施媒体互动会。央行上海总部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专家顾铭德对央行于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思路进行了解读,自贸区政策是“先行先试”,要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顾铭德称,外界对自贸区的评价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高期望、过渡乐观;第二阶段是过分悲观;到现在为止,已经经历了比较能够实事求是,客观的评论自贸区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改革的各项措施。为何会过高期望和过渡乐观?因为自贸区是一个新事物,开始的时候大家把自贸区理解为要和香港金融政策、经营环境是一样,是一块特殊领土,但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理解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自贸区的金融政策是先行先试的,其定位是自贸区的试验区而不是金融改革的试验区,是为金融贸易区服务的,是为金融经济服务的,在中国的当下,金融贸易区的金融政策又要和国家整体的金融改革的框架同步、协调。因为前提是自贸区的政策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所以重点是先行先试,而不是离岸也不是规避。
央行上海总部近日宣布,放开上海自贸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小额是指300万美元以下),这意味着自贸区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再前进了一步。有与会专家征询,人民币小额存款的市场化会不会有时间表,如果推出需要哪一些方面的保障?
顾铭德称,其一是存款制度要健全,另外就是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的框架要建立,风险防范的整体的体系要完善,所以央行在推技术性的动作,要求各家银行进行宏观审慎的评估。
与会的业内专家多认为,央行在主导自贸区金融改革时,略过于保守,步子相对较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晓菊就呼吁,我们现在看到央行30条的细则,其实已经迈出了比较明显的一步,在这样几个方面,比方说第三方支付也好,或者是外额资金,尤其是总部资金管理,对经济、工商、银行部门来讲,是有一些业务可以做,但是有一些相关的业务细则还是没有出台,而很多金融的服务,资金流,金融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环扣一环的,所以这一块好做了,那一块不好做,没有办法连贯下去。希望央行30条其他相关的细则出台的时候,步子在谨慎的前提下再快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