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只靴子终于在7月20日正式落地。贷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在通往完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还剩下“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
在央行宣布以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当晚,出现了很多种解读的声音。其中不乏阴谋论者,认为是央行故意制造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并借机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对此观点不做真实或虚假的评判,但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作,对于推动商业银行将更多精力转移回“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稳增长仍然是当前政策的着力点。在这一背景下,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点的选择,很难让人不与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的现实困境产生联系。然而,我们认为这恰恰也说明了政策的导向作用正在发挥。本报此前曾多次撰文呼吁“预期管理”的重要性,这种导向可以让市场更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对于当前稳增长的意图和决心。
但我们也需要正视事实。尽管目前企业更便宜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资金价格向下大幅波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据记者了解,在原有的允许贷款利率下浮30%的规定下,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基本保持在10%以内。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更指出,在贷款利率浮动下限为0.7倍时,如剔除首套按揭贷款,贷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的占比仅为6.6%左右,而即便考虑首套按揭贷款,较基准利率下浮的也仅占11.4%。
央行对信贷额度是限定的,这决定了信贷资源的稀缺性。多家机构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依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而不太可能打价格战。而上证报在近期的调研中也发现,虽然目前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仍然不足,但银行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为了将贷款放出去而降低利率。尽管大企业的议价能力比较强,但在短期内获得低于7折利率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了响应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银行的一部分资金已经在低价放贷了。目前浙江一带的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已经较此前有所下降了,部分银行将贷款利率由上浮30%降至了上浮10%。当地银行的人士坦言,小微企业的高风险特质决定了银行是无法给予其更便宜的贷款的,这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显然,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目的除了增加信贷可获得性,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当银行不能够给予更便宜的贷款时,也不会因此而放弃客户,而是会引导其发债或通过非标资产渠道满足其融资需求。这对于提升银行独特的竞争能力也将起到倒逼作用。
距离利率市场化的终点,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存款利率的放开将对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更加合理的基准利率等基础制度层面的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